心力衰竭又被称为心血管领域的“癌症”,其治疗需求正随着老龄化加速持续膨胀。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心力衰竭患者人数已突破1200万,年均住院超2000万人次。随着老龄化加速及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高发,心衰患者数量正以每年约300万新增病例的速度攀升。
“心衰作为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战场,治疗缺口巨大。当前国内药物市场规模仅约100亿元,但创新药械正以超50%的增速打开空间。”一位长期关注医疗行业的资深投资人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千万患者催生的“黄金赛道”
近日,旗下产品被称为“全世界最小的人工心脏”的同心医疗宣布获得超亿美元融资,再次引爆众多投资机构对于心衰市场的热切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超千万人的心衰患者群体中,终末期心衰患者约100万人,他们面临着极高的死亡率和生活质量的严重下降。
对于终末期心衰患者而言,最常见的治疗办法就是心脏移植与人工心脏(VAD)植入。但因受限于供体来源等因素,我国心脏移植年手术量仅百例,根本无法满足患者治疗需求。
更严峻的是,终期心衰患者5年生存率通常不超过50%,出院后3个月内再住院率高达30%,形成“住院—出院—再入院”的恶性循环。
近年来创新药领域针对于心衰赛道的突破性创新药竞争已呈现激烈的竞争格局。
诺华的诺欣妥(沙库巴曲缬沙坦)作为近20年突破性创新药,2025年上半年全球销售额超46亿美元。其国内仿制药竞争激烈,但信立泰开发的1类新药沙库巴曲阿利沙坦钙片(S086)凭借专利保护及双适应症(高血压+心衰)优势,有望入局分一杯羹。
此外,SGLT2抑制剂(如达格列净)因显著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被纳入2024版中国心衰指南“新四联”方案。GLP-1受体激动剂替尔泊肽更拓展至HFpEF(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领域,目前Ⅲ期临床试验针对肥胖相关心衰患者。
信立泰的JK07抗体融合蛋白在2025年初公布Ⅱ期中期数据,显示可改善心肌细胞结构;热景生物参股公司研发的SGC001注射液靶向S100A8/A9炎症通路,已在急性心梗动物模型中显著降低死亡率。
西藏药业的新活素(重组人脑利钠肽)作为急性心衰唯一生物药,2023年销售额达28.2亿元。其快速放量印证生物药在急救阶段的不可替代性,而人工心脏则为终末期患者托底,形成“急性期药物干预—稳定期四联用药—终末期器械支持”的全周期覆盖。
上述投资人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心衰领域呈现‘百亿市场、稀缺创新、快速放量’三重特质。2025年应当关注两条主线:一是该领域具有全球潜力的FIC(首创新药)品种;二是人工心脏等高端器械的出海突破。”
全周期管理的产业图景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心衰治疗已从传统的药物治疗向器械治疗、全生命周期管理转变。当药物难以逆转终末期心衰时,器械治疗成为“最后生命线”。
心力衰竭作为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长期存在急性期与终末期治疗衔接的临床难题,患者不仅承受生存期缩短的风险,也面临生活质量严重受损的挑战。
针对急性期容量负荷过重等问题,超滤技术可在利尿剂疗效不足时提供安全高效的替代手段,有效稳定血流动力学;而在终末期阶段,人工心脏则为患者带来延长寿命与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希望。
《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在宣布融资的前几天,同心医疗宣布与申淇医疗达成战略合作。
同心医疗的慈孚®全磁悬浮人工心脏(CH-VAD)已在国内多中心临床应用中延长患者生存期。其与申淇医疗超滤技术的结合,直击临床痛点——超滤设备可在利尿剂失效时快速清除体液负荷,为人工心脏植入术创造更稳定的血流动力学条件。
“人工心脏与超滤技术的结合,将推动心衰治疗从症状控制转向全周期管理。”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首席专家、CCU病区主任张静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不难发现,心衰产业的终极竞争,正从单点技术转向系统解决方案:双方在公开报道中提到,将融合各自优势资源,以“人工心脏+超滤技术”的产品矩阵推动晚期心衰诊疗服务体系升级,构建覆盖早期干预至终末期支持的解决方案,为心衰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精准的治疗选择。
同心医疗市场营销副总裁郑凯程同样对《华夏时报》表示:“同心医疗与申淇医疗两者的结合,覆盖了心衰治疗的‘全周期、全场景’。”
心衰治疗正从“延缓症状”转向“逆转病程”,国产创新药械的突破不仅撬动巨大市场,更让千万患者看到延长生命、提升生活质量的曙光。未来三年,随着更多产品进入上市周期,中国有望在全球心衰治疗格局中占据关键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