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仅400余万元的工程款,将曾经的千亿元房企“逼上”预重整之路,也意外掀开了公司内部治理的纷争大幕。
11月19日深夜,华夏幸福董事王葳在媒体刊登了一份《董事登报声明》,就公司日前发布的预重整公告提出三点质疑。
就在此前几天,华夏幸福连续发布多份公告,宣布被债权人申请预重整及法院受理情况,公司股票随之连续涨停。
对于华夏幸福的预重整公告,王葳称“完全不知情”,公司未在公告发布前通过任何形式告知,也未就此事项征求其意见或召开董事会会议审议。目前,王葳已向监管部门投诉。
截至上海证券报记者发稿时,华夏幸福尚未有官方回应。记者多次拨打公司证券部电话,但未能接通。11月20日收盘,公司股价暴跌9%。
程序合规性引发争议
目前来看,事件的核心矛盾聚焦于程序合规性。
11月17日,华夏幸福发布《关于公司被债权人申请预重整及重整暨法院受理公司预重整的公告》,披露债权人龙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下称“龙成建设”)以“公司未按期清偿到期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但具备重整价值”为由,向河北省廊坊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预重整及重整,且“华夏幸福对此无异议”,法院已正式受理该预重整申请。
但王葳在声明中直接否定了这一公告的合规性。
她提出三点关键质疑:其一,对公告发布完全不知情,公司未履行告知义务、未提供相关文件,更未召开董事会审议;其二,公告发布当日已通过邮件问询,但经多次催告仍未获公司回复;其三,预重整“无异议”的表述缺乏合法决策流程,应经董事会审议表决后提交股东会表决,相关公告可能误导投资者。
公开信息显示,王葳为华夏幸福第一大股东“平安系”派驻董事,现任平安人寿寿险总部投资中心另类投资部风险专家,曾任平安银行特殊资产管理事业部副首席风险专家等职。
这一身份背景使得此次质疑或非单纯的个人意见表达,折射出华夏幸福大股东与公司管理层可能存在的决策分歧。
巨亏之下的预重整
华夏幸福的预重整,建立在持续恶化的财务状况与漫长的债务重组进程之上。
财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30日,华夏幸福资产负债率高达96.44%,前三季度营收仅38.82亿元,同比大幅下降72.09%,净利润则亏损98.29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为-47.38亿元。
债务方面,自2021年发生流动性危机以来,公司虽已推进多轮债务重组,截至2025年10月31日,2192亿元金融债务中已有约1926.69亿元完成重组,累计减免利息及罚息202.03亿元,但截至10月末,累计未能如期偿还的债务金额仍达245.69亿元(不含利息)。
据公告,此次申请预重整的债权人龙成建设,与华夏幸福无关联关系。其债权源于市政工程施工总包业务,华夏幸福尚欠付工程款,经反复催告未获清偿。
耐人寻味的是,这笔债务规模很小,仅417.16万元,但其申请已触发司法程序。同时,预重整的受理并不等同于正式重整,后续能否进入重整程序、重整计划能否通过均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市场层面,预重整消息披露后,华夏幸福股价连续多日大涨。股价波动与公司基本面形成鲜明反差,凸显了投资者对公司重整进程的高度关注。
四大疑团待解
面对董事的公开质疑,华夏幸福方面尚未给出针对性回应。
“此次事件还留下多个待解疑团。”一位长期跟踪华夏幸福的投行人士对上海证券报记者分析,“其一,公司公告称‘对预重整无异议’,该决策究竟由何种层级作出,是否符合《公司章程》规定的议事规则;其二,王葳作为现任董事,为何需通过登报方式发声,内部沟通渠道是否失效;其三,监管部门收到投诉后,是否会介入调查公司信息披露的合规性;其四,大股东‘平安系’是否持有明确的反对态度,是否会影响后续预重整及重整进程的推进。”
值得关注的是,这并非王葳首次对华夏幸福重大事项提出反对。
今年8月26日,在华夏幸福《关于〈2025年半年度报告全文及摘要〉的议案》及《关于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和公允价值变动的议案》审议中,王葳以“置换带处理不审慎”为由投出反对票,显示公司内部治理分歧早已存在。
尽管“平安系”近年来在公开表述中鲜少提及华夏幸福,但王葳的一系列投票与表态,显示其在华夏幸福重大事项上仍保持鲜明立场,且不认可部分核心决策。
华夏幸福作为曾经的千亿级房企,其债务重组进程与未来前途一直备受关注。此次董事公开质疑,不仅可能延缓预重整推进节奏,还可能加剧债权人与投资者的信心波动,对后续重整投资人引入、债权申报等工作造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