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千里,限南北;淝水之上,必守淮。
谈古,皖中之地为兵家必争;论今,安徽叠加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崛起等多重国家战略优势,“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凸显。
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开幕前夕公布的一组数据令人振奋——安徽规上工业营收规模从2020年的3.8万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5.49万亿元,全国位次从第12位升至第6位,占全国的比重从3.6%提升至4%;区域创新能力连续13年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创新是安徽的“金字招牌”。安徽“新”在哪儿?一方面,安徽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前沿高地引领科技创新自立自强,一批“高精尖”技术成果全国领先;另一方面,搭载新技术、拓展新领域的传统产业向“新”而行、以“智”提质,科产融合之下不断延展产业边界。
上市企业主体在创新求变中拾级而上。近期,上海证券报调研小组接连奔赴合肥、芜湖、黄山等地,在绿水青山间探寻安徽的创新之源,在生产线和实验室里解码安徽产业升级的破局密钥。调研过程中,四个生动的创新样本令人印象深刻。
——跨界融合的“弯道超车”
今年6月批量投产的尊界超级工厂内,自动化AGV小车转向流畅、自主导航,高度柔性化生产线可实现15种车身颜色灵活切换。这款与华为联手的国产百万级豪车,倒逼着这家老牌车企要在制造端实现“原子级质量管理”与“柔性化智能制造”。
“一切为了尊界,为了尊界的一切。”江汽集团控股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项兴初告诉记者,“我们要为电动化、智能化‘带货’,让它们‘为我所用’,做到跨界、跨域融合。”对标现代化管理体系,江淮汽车已下定重塑再造的决心。
——行业标杆的“守正创新”
“崛起时坚守、发展时革新,坚持产品市场与资本市场双轮驱动。”从一家山区单体水泥厂改制跃迁为世界500强,海螺水泥总经理虞水的总结掷地有声。踏上资本市场这趟“快车”,通过市场化运作、数字化升级、多元化延伸发展,海螺水泥穿越行业周期,经营业绩逆势上扬,创造了“海螺经验”。
——坚持主业的“内生外延”
民企代表楚江新材已连续25年经营规模稳健增长,年营收额突破500亿元。
“修炼内功,保持年轻向‘新’看,把技术和质量提上去,机遇总会来临。”楚江新材董事长姜纯说。以资本为翼,楚江新材三次并购,成功三次。聚焦铜加工主业,面向国家高精尖领域,楚江新材将产业链延伸至具身智能机器人、核聚变等新兴产业。
——黄山脚下的“从无到有”
洽洽瓜子、溜溜梅冻、安慕希酸奶……这些琳琅满目的食品品牌包装,均是“永新造”。永新股份,这家黄山脚下的软包装行业龙头企业,上市以来连续分红21年、经营业绩增长了十倍。
“山坳里的企业没有资源,也要拼出资源,而且要跨出国门,用国际化、智能制造来实现高质量发展。”永新股份董事长江蕾表示,放眼未来,公司将打好“技术升级+产业并购”的组合拳,加大拓展海外市场力度。
上市公司增光,区域经济添彩。Choice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安徽186家A股上市公司实现盈利的有152家,占比达81.72%,合计实现营业收入7220.84亿元。
专注主业、锐意革新、敢闯敢拼、勇于挑战——上市皖企以“徽骆驼”精神破局拓路。从“重规模”到“重质效”,从“拼制造”向“拼智造”,资本市场“安徽板块”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必将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