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凭借其高度集成与融合创新的特征,已成为塑造区域竞争优势、重构产业格局的重要力量。9月29日,《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智造活力指数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在2025合肥国际新能源汽车大会开幕式上发布,全面评估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区域发展水平。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总量大、知名品牌丰富、供应链完整,凭借产量爆发式跃升,政策集成创标杆,跻身新能源汽车样本城市第一梯队,在产业支撑力、环境保障力、发展活跃力等维度位居样本城市前列。
合肥市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报告》显示,合肥正依托工业基础与创新实力,以系统思维布局整车、零部件、后市场全产业链条,以“整车为王、以整带零”的思路理念,加速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军城市。
产业规模跃迁式发展。2024年,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37.61万辆,同比增长84.45%,五年增长20多倍。今年以来,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量跃居全国第一,1月至8月,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102.39万辆,继续保持领先,其中,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达79.02万辆。
目前合肥已汇聚江淮、比亚迪、蔚来、大众、长安、安凯等6家整车企业,实现了外资巨头、造车新势力、地方自主品牌等多种造车形式。合肥还搭建了涵盖整车、关键零部件、应用及配套的完整产业链,先后培育了国轩高科、巨一科技、常青机械、汇通控股等500多家核心零部件企业。
产业创新动能澎湃。创新,是合肥最硬的底气。合肥跻身2024年全球“科技集群”第36位,三年晋升37位,连续跻身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前十。2024年,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提速,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4%、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82.7件,分别位居省会城市第2位、第5位。
合肥发挥“大院大所”创新资源优势,培育70多家创新平台,在半固态电池、智能座舱等方面取得领先成果。全市汇聚新能源汽车领域从业人员超15万人,其中研发人员超4万人。
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报告》认为,合肥以全生态覆盖、场景创新、核心技术自主化为核心亮点,通过目标分层、多元激励、试点先行、区域协同等政策体系,形成“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推进模式。
作为全国唯一的新能源汽车“换电”试点、“双智”试点、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试点、“车路云一体化”试点的四试点城市,合肥不断加码布局,打造开放包容的政策环境,先后出台《合肥市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全域开放方案》和地方性法规《合肥市智能网联汽车应用促进条例》,创新提出全开放、全无人、规模化、商业化、融合化的“两全三化”模式,打造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全域开放”的省会城市。
通过政策引导、模式创新与市场规范多向发力,合肥全面提升新能源汽车消费能级。2024年合肥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6.7万辆。2025年1月至7月,合肥新能源汽车销量达9.62万辆,同比增长30.57%,渗透率达55.08%。
作为2024年安徽省、合肥市实施的50项民生实事之一,“推进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合肥市累计建成各类充电基础设施29.65万台,车桩比1.6:1,大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产业发展活力奔涌。《报告》显示,合肥资本活跃度靠前,资本投资热度高涨。《2024年合肥地区投融资年报》数据显示,2024年合肥共计发生政府类LP(有限合伙人)出资事件167起,出资总规模达622.10亿元,占到全年各类LP出资总额的54.2%,较去年上升13个百分点,表明合肥各级政府类LP出资仍较活跃,在区域产业引导和科创投资中占据“半壁江山”。
合肥已组建汽车相关投资基金16支、规模超600亿元。截至2024年,合肥全市银行机构投向新能源汽车领域超千亿元,同比增长32.1%。全球资本界、产业界也充分看好合肥发展前景,纷纷加码投资。根据合肥市投资促进局公开数据,2025年上半年,合肥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签约项目数同比增长53%, 其中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上市公司、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项目近50个,占新签约项目数的30.6%。(阮步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