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举行的第二十三届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展现了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1-10月自主品牌占国内零售市场份额65%,较去年同期增加5.5个百分点,自主品牌在新能源市场和出口市场获得明显增量。这一变化表明,自主品牌在电动化、智能化赛道上全面发力,电动化、智能化不再是孤立的技术路线,已深度融合为推动产业质变的核心动力。
在这场产业变革的浪潮中,以江淮汽车为代表的中国自主品牌,其转型路径与战略抉择,成为观察这一趋势的鲜活样本。其与华为的深度合作、向高端化市场的突破以及用户生态的构建,展现了传统车企向科技型企业跃迁的探索与实践。
深层变革:
从产品突破到体系赋能
电动化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本届车展上,当大多数品牌仍聚焦于续航、配置的参数比拼时,头部车企的竞争焦点已悄然转移。
以江淮汽车为例,其与华为深度合作的成果——尊界S800,不仅在订单上实现突破,更在品牌高端化路径上提供了新思路,它揭示了一种全新的高端化模式:通过跨产业深度融合,系统性重塑了产品定义、研发制造与品牌价值。该车型成功进入由国际品牌长期主导的百万级豪华轿车市场,标志着中国品牌在高端细分市场的实质性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自主品牌的高端化并非简单依赖配置堆砌或价格上探,而是通过管理流程再造、组织数字化转型与产业链协同,构建系统竞争力。自2019年开始,江淮汽车就与华为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全方位深度融合,形成“伴生式”跨界融合发展的合作新模式,形成了传统制造企业与科技公司深度融合的范本。这种合作不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更深入到企业管理流程的重构,即,通过引入IPD、ISC等先进管理体系,推动内部组织变革,支撑其完成高端化突破。
生态协同:
智能化竞争的新分水岭
智能化竞争已从单一的座舱或驾驶功能,迈向“芯片+软件+生态”的系统性对决。华为等科技公司以不同模式赋能传统车企,形成了多元化的“生态圈”,这已成为驱动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这一趋势表明,中国汽车产业正从技术追随走向体系构建,以系统能力参与全球竞争。
江淮汽车正是这一趋势的深度参与者。通过与华为乾崑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领域的协同创新,江淮汽车不仅获得了先进的技术解决方案,更接入了更为广阔的智能汽车生态。这种生态协同,使得传统车企能够快速弥补在软件和智能化领域的短板,而科技公司则获得了落地场景与产业纵深。双方共同探索的,是一条超越传统供应链关系的“价值共创”路径。
这种“技术+生态”双轮驱动模式,正在成为行业的主流选择。江淮汽车与华为的合作,正是中国传统制造能力与前沿科技生态的一次深度耦合,为行业提供了从“制造”跃向“智造”的转型范式。
价值共创:
用户关系与品牌内涵的重塑
在中国汽车产业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过程中,汽车消费决策因素也在发生深刻变化。车辆性能、智能化配置、品牌情感价值等因素的权重显著提升,而价格因素的权重下降。这一变化预示着汽车行业竞争进入“价值驱动”新阶段。这为品牌力构建方式的变化提供了启发:不仅仅依赖于产销规模和市场占有率,更深植于与用户的情感链接和价值共鸣。
江淮汽车连续五年举办的“JAC DAY”全球粉丝嘉年华,在本届车展期间与展会现场形成联动,将冰冷的工业产品展示,升华为有温度、有故事的文化体验。这种长期、系统化的用户运营,旨在构建一个超越交易关系的品牌社群。用户对品牌背后的文化底蕴与情感认同的渴望日益升温。车企的竞争,也从市场端的“份额之争”,延伸至用户心智的“共鸣之争”。
这预示着,中国汽车品牌正在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方面通过硬核的技术与体系能力支撑产品高端化,另一方面通过软性的文化建设和用户关系沉淀品牌长期价值。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汽车产业深度变革的历史节点,2025年广州车展所呈现的,是一幅中国汽车产业百花齐放、竞合共生的壮阔图景。江淮汽车的转型实践,是这幅图景中一个颇具代表性的缩影。它表明,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将不再由单一的技术路线或产品策略所决定,而是取决于企业能否以开放的心态,重构研发体系、融入智能生态、重塑用户关系,从而系统性地培育面向未来的新质生产力,在新一轮全球汽车产业格局重塑中占据有利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