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行业的竞争维度正在被改写。
近日,贵州茅台公告披露,该公司将与控股股东茅台集团共同出资成立贵州茅台酒厂(集团)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10亿元,其中贵州茅台将通过货币加实物(实验仪器)形式出资4.9亿元(占股49%),茅台集团以货币加实物(科技大楼)形式出资5.1亿元(占股51%)。
而在不久前的7月17日,宜宾五粮液科技创新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1亿元,由上市公司五粮液全资持股。
当前白酒消费趋势正经历深刻变化,两大龙头接连重注科研,绝非心血来潮。《每日经济新闻·将进酒》记者注意到,这看似“高调”转型升级的背后,却映照着整个行业长期存在的研发投入洼地。通过A股上市白酒企业近年的财报发现,在市场与创新的天平上,白酒行业几乎将全部砝码压在了营销一端。
当新消费浪潮席卷而来,低度酒、果酒、精酿啤酒不断蚕食市场,忽视技术迭代无异于豪赌未来。贵州茅台、五粮液的科研“豪饮”,或许是全行业价值重构的起点。
白酒行业研发占比长期偏低
《每日经济新闻·将进酒》记者注意到,五粮液成立科技创新公司,贵州茅台紧随其后豪掷4.9亿元成立科研公司,实际上,这背后是白酒企业在资源分配的天平上,营销端的砝码长期远远重于研发。
通过A股上市酒企近三年的财报发现,行业整体研发投入占比始终在低位徘徊。2024年,贵州茅台研发费用仅占营业成本的1.58%,五粮液略高为1.98%,而泸州老窖则达6.71%,但这已是行业顶点。除了舍得酒业常年在5%以上,金徽酒、金种子酒等个别企业在2024年增至4%以上以外,绝大多数酒企2024年研发占比在2%以下,部分甚至不足1%。
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营销费用的“豪气干云”。2024年,贵州茅台销售费用占比高达40.9%,五粮液达52.26%。2024年上市A股白酒企业459.92亿元的销售费用碾压16.9亿元的研发费用,比例悬殊达27倍。
这种产业结构,实则是行业路径依赖的集体困境。业内人士坦言,白酒企业并非“零研发”,只是核心酿造技术的研发投入极少,而在非核心领域如包装、防伪、供应链仍有常规投入,但只要传统工艺仍能支撑品牌价值、营销与渠道投入仍能高效变现,这种模式就会长期存在。

然而,研发投入的“低占比”表象,并不能完全等同于科研活动的“不积极”或“低价值”。 这恰恰反映了白酒行业的特殊性和研发模式的独特性。
“在科研投入上,白酒行业一直是非常积极的,每年都会有大量与科研单位与高校紧密合作的科研成果问世,中国酒业协会也会每年对科技成果进行评比。”正如首届“中国酿酒大师”、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原副院长张五九所言,营销方面是“外在”表现,而研发属于修炼“内功”,白酒相关的科研工作往往也未被充分报道,因此引起大家的误解。
张五九的观点,点出了理解这一“矛盾”的关键:白酒行业的科研积极性,很大一部分体现在与科研院所和高校所深度绑定的合作研究、项目攻关以及行业共性技术研发上。这类合作研究的经费来源多样,其支出并不一定完全、直接地体现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研发费用”科目下,或者其投入强度被庞大的营销和生产成本基数所稀释。同时,许多围绕工艺优化、风味解析、微生物研究、品质稳定性的科研工作,属于“内功”修炼,成果应用是渐进式的,往往不如营销活动那样高调显性。
他认为,两家头部酒企此时分别成立科技创新公司,正是对这种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强化与升级,旨在更系统、更聚焦地整合资源,提升研发效率,加速成果转化,以应对未来更复杂的市场竞争和技术挑战。
记者了解到,科技确实早已悄然“入窖”。贵州茅台今年对外发布“2024年度十大科技成果”,涵盖原料育种、酿造微生物、数字化等领域。例如酿造环节的研究中,公司首次构建高温大曲蛋白质组解析技术体系,鉴定12155种蛋白和919种游离肽等。
五粮液去年10月在国际上首次公布了五粮液酒体超3000种风味物质的“指纹”图谱,利用优化的窖泥产酸菌群培养分离技术,首次发现并以五粮液命名了4个新菌种;另外,今年五粮液推出29度低度酒,正是科研向市场转化的一个鲜活案例。
酒行业竞争维度正被改写
实际上,两家龙头酒企的这一大动作,寓意着白酒行业的天空已开始“变色”。
消费者对白酒的健康属性、饮后舒适度、风味独特性乃至低度化产品的需求日益高涨。这意味着,仅凭历史积淀与品牌光环就能“躺赢”的时代正在落幕。品质的持续精进、产品的多元创新,正从锦上添花变为赢得未来的核心密码。
贵州茅台亦在此次公告中明确指出,研究院公司将致力于“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助力高质量发展”。
“茅台和五粮液聚焦科研,皆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核心锚点,让风味更适合消费者需求,让饮后体验更舒适”,张五九认为,两家头部酒企带头发力科研,必然带动中小酒企的创新发展。
因此,“研发占比低”这份略显沉重的“旧账”,恰恰是当下行业积极求变的最佳背景板。
白酒专家肖竹青向《每日经济新闻·将进酒》记者表示,行业景气度高的时候,酒厂日子好过。如今行业面临深度调整,酒厂为开源节流,也希望通过技术研发酿酒副产品的深度商业化开发,包括但不限于酒糟二次利用,酒厂能源节约化和集约化升级改造,围绕ESG环境社会治理层面的改造升级研究。
中国酒业协会此前发文表示,未来白酒行业科研重点发力方向,应该聚焦于风味个性化、微生态研究、蒸馏技术创新、低度酒风味提升、贮存技术和副产物高值化利用等,这将进一步为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较大助力。
从两家酒企设立科研公司的经营范围也可以看到这一蓝图的落地。贵州茅台聚焦于工程技术、生物及发酵技术、环保监测与污染防治等;五粮液着力于科技中介服务、发酵过程优化、工程研究、信息系统集成等。
两家白酒巨头选择的路径虽然有些许差别,但不可否认的是,白酒行业的竞争维度正在被改写。谁能在科技创新中率先突围,《每日经济新闻·将进酒》记者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