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赤水河,跨越云贵川三省,是长江上游保持自然流态的一级支流。鸟瞰河畔茅台镇,赤水如丝带般穿流而过。如今,这条“英雄河”“美酒河”正积极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径,吹响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时代号角。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彰显了新时代生态文明领域的中国之治。在赤水河畔,汇聚了众多白酒企业,他们深知唇齿相依的道理,像呵护眼睛一样守护着一方天地。如何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他们交出了这样一份“绿色答卷”。
“识绿”:从末端治理到源头设计
发展离不开“场”的滋养,更离不开“人”的创造。
在茅台镇,40年前就有企业设立了环保部门。“早些年,大家看见我们,第一反应是检查卫生的来了。”茅台集团环保部环境监察室职工付强说:“早些年,我们偏重自身运营、局部合规和末端治理;近年来,我们对于绿色发展理解更丰富了,在体系构建上提升了新高度。”
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德芹表示:“作为一家国有企业,我们深知守护‘母亲河’不仅是使命责任,更融入了茅台人的血脉与灵魂,承载着无尽的感恩与深情。”
“近年来,我们推动绿色发展理念和生产经营业务深度融合,搭建了三级管理架构,明确可持续发展目标与量化指标,提升企业的管理效能。遵循‘天人和谐’之道,我们形成了生态环保绿色发展体系,先后获得省级、国家级‘绿色工厂’荣誉。”张德芹说。
依托“135”生态环保和绿色发展体系,茅台集团推进“一基地一标杆”建设,布局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聚焦水、能和碳、气、声、固废“五条流线”,发力产区生态保护、产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产品提供。
在顶层设计上,绿色理念不断完善。在日常经营中,绿色生产已渗透到产业上下游。
茅台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莉介绍说,集团以新质引领,绿色发展链动未来。在供应链上导入ESG理念,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推动原辅料、包材、设施设备等供应商绿色化转型;推进包材减量化、绿色化研制,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不断提升绿色电力消费水平。“我们通过加快构建绿色采购、绿色生产和绿色回收闭环体系,确保各环节符合环保标准,与上下游企业一同绿色发展。”
“护绿”:从日常细节到价值认同
7月初,茅台镇迎来了一场强降雨,黑云低垂,压得人心里发慌。别人都往家里赶,但茅台集团环保部工程设备室职工胡迿却整装待发,同事们称他是“等雨人”。
一颗颗硕大的雨点砸在地上,胡迿第一时间冲了出去,直奔污水管网改造一期工程,想看看极端天气下的工程质量。
“防治水源污染是白酒产业生态保护的关键,为了对酿酒废水、雨水、生活用水进行分流,我们去年启动了管网改造,三期工程共投资16亿元,一期工程已完工正等待验收。”胡迿说,前些年由于酿酒废水未分流、管道多为暗网,存在分头处理不精细、管道跑冒滴漏现象。看到这次大雨没有倒灌,胡迿笑着说:“心里踏实了。”
绿色发展,已融入工厂每个角落。记者在生产车间看到,工人弯着腰扬曲,高度不超过膝盖;车间门口放着拖鞋,进出都要换鞋;厂区鼓励员工驾驶电动车,对燃油车控制越来越严。
“扬曲站得高,曲粉容易飘到厂区,污染水源;进出车间要换鞋,也是防止把车间里的酿酒杂质带出来。”车间工人介绍说:“厂里定期会对我们进行环保打分,测评结果与车间整体绩效挂钩。”
“我们还通过专业设备,对地下水、废气等设置了33个环境监测站,打通与省生态环境厅的数据连接。”茅台集团环保污控室工作人员蒋浩说,“有些指标是我们自己提的,非监管硬性要求。我们对水的治理,高于国家标准。细化了ESG报告中跨部门有交集的数据,保障了统计的准确性。”
对环境保护的认同,还体现在职工身边。在茅台集团,户外活动除了骑行、登山,还有“巡河”。“青清赤水”青年环保志愿者领队杨应波,有一个自然名叫“黛绿”。“‘黛绿’是荔枝的一个品种,我们团队成员都有‘自然名’,来增强我们与大自然的黏性。”
杨应波说:“站在河畔,听着虫鸣鸟叫,这何尝不是对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好向往与宣言。用‘志愿红’守护‘生态绿’,是茅台人对绿色发展的集体认同。”
“创绿”:从“生态包袱”到“绿色资源”
一辆辆满载酒糟的运输车穿梭在园区,这些酿酒废弃物如今正通过产业化生产线,实现了“副产物”到“资源库”的转变。
距离茅台镇60多公里,在遵义市鸭溪镇的茅台生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内,耸立的循环装置与葱郁的绿植相映成趣,午后阳光透过树叶洒下,工业“心脏”在“绿肺”中律动。
“从想明白,到做明白,知易行难。”茅台循环产投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江友峰说,“从土里来,到土里去”,茅台集团在20年前就提出了循环经济的理念。当时茅台酒产量在1万吨左右,规模相对较小。按照生产1吨酒产生4吨废料算,循环经济产物通过制作饲料和化肥就能消化掉了,当时多是集团补贴。
江友峰说:“近20年白酒产量翻了数倍,酿酒废料迅猛增长,集团在2013年成立了全资循环产投子公司。这不仅是践行国家战略,更是企业对补链的深邃考量。”
组织架构的优化,为茅台集团循环经济提供了更高的平台,但未能立即实现扭亏为盈。“那几年,我们先从技术研发、场景应用上论证,对市场需求的调研弱,导致循环经济产品落地难、成本高,在研发纸壳等环保包材方面走过弯路。”江友峰回忆。
从“生态包袱”到“绿色资源”,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我们通过优化顶层设计,在资源化、绿色化、生态化、专业化上持续发力,深度挖掘市场需求,形成了目前肥料、饲料、基酒、沼气的产业链,企业在2019年以来均实现了盈利。”江友峰说。
目前,示范园年处理酒糟能力超过30万吨,年产有机肥料12万吨、发酵饲料2万吨、酱香基酒1.8万吨、生物质沼气1000万m³。园区年总产值近10亿元,纳税超2亿元,带动1200人就业。茅台集团,像一棵树苗从赤水河畔生长起来;当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便担起了“栋梁”之责。
赤水奔涌,见证变迁。从“识绿”的远见、“护绿”的担当到“创绿”的智慧,茅台集团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酿就了发展的“醇香”。眺望白鹭飞处,水清、岸绿、业兴,一条大河与一个行业,正携手奔向永续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