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会下调年度营收增速目标?”“将采取哪些措施维系酱香系列酒增长?”“是否会进行拆股?”……
针对投资者普遍关心的热点话题,在9月12日举行的贵州茅台召开2025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上,贵州茅台董事王莉(代行总经理职责)等公司高管进行了回应。

会上,贵州茅台还透露了终端市场的最新情况:“随着传统双节临近,环比6、7月份,8月市场终端动销有所回暖,8月底以来至今终端动销环比增长显著,市场态势有望进一步向好。”
是否下调年度营收增速目标?
2025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产量累计达191.6万千升,比上年同期下降5.8%。行业总产量自2016年达到峰值后已进入下行通道。
面对行业周期性调整和消费趋势变化的多重压力,2025年上半年,贵州茅台实现营业总收入910.94亿元,同比增长9.16%;归母净利润454.03亿元,同比增长8.89%。
值得注意的是,贵州茅台在今年第二季度的营收同比增幅为7.28%,较第一季度10.54%的增速有所回落。此外,行业数据平台“今日酒价”披露的批发参考价显示,近期飞天茅台价格出现小幅波动,其中53度散装500ml飞天茅台的价格一度跌破1800元关口。
“今年贵州茅台是否会下调9%的营收增速目标?”有投资者提问道。
王莉表示,今年以来,面临行业周期调整和消费趋势变化等多重压力,公司通过统筹优化市场策略,科学精准实施产品投放,主动维护渠道生态韧性,保持了市场的总体平稳和渠道的良性协同。
“我们将始终秉持长期主义,以市场为中心,以消费者为中心,坚持以自身的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致力于推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王莉说。
是否会进行拆股?
贵州茅台“拆股”与否,近年来持续受到关注。
在此次业绩说明会上,有投资者建议:“贵州茅台的股价太高,这不利于普通投资者利用茅台的分红资金进一步买入持有,建议公司进行股份拆细,比如1拆10。”
王莉回应称:“关于是否拆股,股东的观点目前也不完全统一,有人赞成,有人反对,都是站在为茅台发展的角度,非常感谢大家对茅台的关心。拆股与不拆股,就已有的案例来说,各有利弊。有机会,我们愿意就这个话题和广大股东一起探讨。”
此前,针对拆股的建议,贵州茅台董事长张德芹也作出过回应:“站在公司董事会的角度,我们需要从公司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股东长期利益等角度系统考虑,审慎决策。”
此次王莉关于“股东的观点不完全统一”的表述,背后反映出市场中长期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部分投资者认为,拆股能提升交易量活跃度,吸引更多新资金涌入,进而推动贵州茅台价值攀升,对股东利益有利;另一部分投资者则认为,低股价会降低投资门槛,导致股价波动加剧。也有部分股东认为,贵州茅台股价保持在高位有助于维护茅台酒的高端形象。
中国酒业独立评论人肖竹青向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贵州茅台始终需要平衡股民的诉求、国有控股股东的诉求、机构的诉求和广大消费者的诉求。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在各方利益中找到共同的集合点。当前,贵州茅台在产品矩阵规划中,始终重视夯实53度飞天茅台“定海神针”地位;同时,即时发展茅台品牌IP限量版文创产品实现名利双收、努力打造茅台酱香酒培育茅台股份第二增长极、“i茅台”线上发售商业模式创新方面都可圈可点。所以,贵州茅台在“拆股”问题上,也会坚持这种稳健的策略。
“关于拆股的方案讨论肯定还会继续,未来一定会在协调统一各方意见,并维持贵州茅台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为投资者创造价值,为控股股东创造价值,也为广大消费者创造价值。”肖竹青说。
如何拓展新的消费场景?
2025年上半年,贵州茅台保持着充沛的现金流,营业总收入、利润总额、归母净利润等核心财务指标增速均在9%左右。
业界分析认为,平稳的增长源于贵州茅台核心产品体系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市场策略的有效执行。
2025年以来,贵州茅台持续做好客群转型、场景转型和服务转型。以2025年5月20日举行的“茅友嘉年华”活动为例,茅台选择“音乐+文化”的跨界模式,将大型音乐节与非遗文化互动融合在一起,不仅被各界认为是白酒吸引年轻消费者的有益探索,更是将品牌融入多元生活场景的有益尝试。
在此次业绩说明会上,针对投资者关于茅台将如何拓展新的消费场景的提问,王莉表示,在消费形势变化的大背景下,贵州茅台将进一步深化客群、场景、服务“三个转型”,特别是以场景转型推动产品、渠道、终端“三端变革”。从产品导向转向场景导向,围绕“让消费者更信任、更懂消费者、触达更便捷、更能激发情绪价值”,进一步分析消费场景,以消费客群的事业、生活条线为引导,创新服务内容和场景体验,增强消费者情感共鸣,促进“三个转型”,实现“卖酒向卖生活方式转变”。
“公司今年对茅台1935这款单品的有怎样的规划?”“上半年酱香系列酒的增速大幅放缓,公司将采取哪些措施维系增长?”针对投资者的提问,王莉回应称,茅台1935酒是酱香系列酒的战略级产品。在面临周期调整的市场压力下,公司将通过创新营销模式、拓展消费场景、加大市场投入、产品体系升级等措施,进一步适配理性消费趋势下的消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