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交大昂立(600530)股价跌停开盘,盘中虽一度打开跌停,但最终收报8.56元/股,仍然是跌停,总市值66.33亿元。
《财中社》注意到,公司近期深陷多重风波的集中爆发——从证监会立案到高管“退保门”刑事追责,再到监管问询暴露财务操作疑云,这家老牌保健品企业的公司治理与经营能力正遭遇严峻拷问。
被立案直击信披违规,监管问询函揭开5700万债权转移疑云
7月11日晚,交大昂立公告收到证监会《立案告知书》,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公司已于6月26日被正式立案,具体违规事由未在公告中明示。

结合7月9日公司回复上交所年报问询函的内容,核心问题指向一笔未披露的5700万元债权转让。
2024年2月,子公司昂立久鼎典当将5700万元债权转让给联营企业徐汇昂立小贷,后者仅支付4000万元,剩余1700万元悬而未决。公司同期转回贷款减值损失3925万元,显著拉升净利润,却未发布任何临时公告。
面对监管质疑,公司称“小贷公司曾为控股子公司,债权转让属日常业务”,且金额“未达披露标准”。
《财中社》注意到,小贷公司原为公司控股子公司(持股50%),因与另一股东怡阳园林签有非关联一致行动人协议,2019年前由公司控制并纳入合并报表。2019年该协议到期,公司失去对小贷公司的控制权,其不再纳入合并报表,变为公司持股50%的联营企业。
但市场对这一解释并不买账——3925万元减值转回占公司全年净利润3048万元的129%,其操作合理性存疑。
前高管“购保退保”1693万涉职务侵占
更戏剧性的冲突来自对交大昂立前董事长杨国平等五名高管的刑事追责。
7月9日,公司召开媒体沟通会,公开指控2016-2019年间,杨国平(时任董事长)、朱敏骏(总裁)等五名核心层通过公款购买年金保险并退保至个人账户,套取资金约1693万元。
事情还要从2022年11月23日的一通电话说起。
据交大昂立总裁助理夏景华讲述,当时松江税务局电话要求交大昂立自查保险费并补税。财务人员翻查账目时发现:2018年有三笔总额1284万元的保险费支出,会计凭证、发票、付款审批单俱全,却独缺对应的保单合同;次日公司派人赴保险公司查询,仅获得部分脱敏的账户流水和受益人信息,保单合同依然“查无此物”。更蹊跷的是,2016年同样存在一笔380万元的保险费支出,同样无保单存档。
交大昂立称,2016年至2019年间,时任董事长杨国平、总裁朱敏骏、财务总监娄健颖等核心高管主导了一场“购保退保”操作:2016年以公司名义向天安人寿投保380万元,次年退保至个人账户;2018年分三笔向太平洋人寿投保1284万元,2019年退保清零。
夏景华称杨国平方辩称“这是薪酬”,但从公司角度看这一操作程序严重违规。购保退保全程无薪酬委员会、董事会及股东会决议,违反《公司法》及公司章程。北京国枫(上海)律师事务所出具的法律意见书显示该行为涉嫌职务侵占罪。
交大昂立现任管理层于2025年6月24日向上海松江分局报案,但警方最终出具不予立案通知书。公司随即于7月9日补充新材料申请行政复议,并公开表态“追责到底”。
控制权暗战与业绩过山车,经营困境浮出水面
这场高管追责背后,是交大昂立控制权的更迭暗涌。
《财中社》注意到,2015-2021年,大众交通(杨国平任董事长)为公司的控股方,2022年嵇霖兄弟通过股权转让入主,迅速改组董事会。2023年,嵇霖持股99%的上海韵简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以损害公司利益责任纠纷,对杨国平等4人提起股东代表诉讼,要求赔偿第三人交大昂立经济损失6.5亿元,该案于当年9月撤诉。
资料显示,交大昂立主营保健品、保健品原料和终端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老年医疗护理机构的运营及管理。
公司业绩波动明显,2021年至2023年公司连续三年亏损,累计超5.4亿元;2024年短暂扭亏为盈,净利润3048万元;2025年一季度又转亏688万元,同比下滑107%,营收亦同比降2.83%。
从证监会立案到高管涉刑争议,从监管问询到业绩波动,这家曾头顶“保健品第一股”光环的企业,能否在经营与治理的双重危机中找回重心?资本市场正以跌停板投出悲观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