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芜湖江河湖泊众多,《诗经》名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提到的雎鸠,大量在此栖息繁衍,故得“鸠兹”地名。
黄金水道穿城而过,长江文化、开放文化、徽文化在此交融——叠加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三大国家战略优势,芜湖2024年经济总量首次跨上5000亿元台阶。
这座产业名城,孕育出5000亿级的汽车首位产业,千亿级的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智能家电、新材料产业;拥有奇瑞、海螺等3家千亿级企业,20家百亿级企业,2024年在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50强城市中居第25位。2025年上半年,芜湖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95.62亿元,同比增长6.4%。
“作为安徽省域副中心城市,芜湖致力于打造全省第二座万亿之城,5000亿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芜湖市委书记宁波表示。今年以来,芜湖市进行了一系列部署和动员,要求“拧紧发条,争分夺秒”“打出新攻势,跑出加速度”。
锻国资引领之长板,补科创要素之短板,借资本市场之跳板——携着高质量发展的密码,芜湖坚定走“产业+科创”之路,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邹传科记者刘一枫汪友若
国资开路:“一卖一迁一建”牵引产业培育路径
奇瑞汽车智造一工厂冲压车间内,一台台机械臂有节奏地挥舞,满足多款车型几十种参数的混合车型产线正加紧生产,现场焊花四溅,平均1分钟下线一辆新车。
一辆车拉动一条产业链。目前,芜湖集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2000多家,2024年汽车产量占安徽省的45.8%,汽车出口量占全省比重近80%。
厘清“产业名城”芜湖的产业跃迁路径,绕不开两家国资背景的世界500强企业——奇瑞和海螺,以及“一卖一迁一建”的产业故事。
1996年,芜湖市地方国资将白马山水泥厂作价2亿元“卖”给了海螺集团的前身宁国水泥厂,海螺集团将总部“迁”入芜湖,用这2亿元置换资金“建”了奇瑞汽车项目。
当时,位于芜湖南郊的白马山水泥厂是国家大中型水泥企业。在“小金山换大金山”的思路下,芜湖以最大的诚意提供税收优惠、户籍指标、员工宿舍等服务,最终换来海螺集团的兼并“落户”。2019年,海螺集团首次跻身世界500强榜单,成为安徽首批跻身世界500强的本土企业。
虽有政府支持,奇瑞的“造车梦”却是在质疑声中起步——一片荒草地,几间旧工棚,一支几十人的队伍,要从自研发动机的“硬骨头”做起。几经沉浮,顺势而为的奇瑞汽车已成长为世界500强中年度跃升速度最快的车企,排名233位。
“芜湖对汽车产业高度重视,一直将汽车作为主导产业来发展,从未动摇过。”芜湖市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海螺集团改制成功后,奇瑞汲取了海螺发展的成功经验,充分释放了企业的活力。”
孵化两家世界500强,芜湖做对了什么?多位受访人士认为,从海螺、奇瑞的发展路径可以看出,芜湖地方国资尊重市场规则,选择“退后一步”,让企业“向前一步”。两家企业的成长兼备“国有的体制,民营的机制,外企的管理”,通过龙头企业引育优势产业。
资本,是芜湖企业发展腾飞的另一只翅膀。
“资本市场是海螺发展的加速器。”海螺集团总经理助理、董事会秘书方原对记者说,海螺水泥1997年赴港上市后快速发展,2002年在境内上市,2003年集团改制落地,构建了国有控股、员工持股的混合所有制结构,借助资本市场不断壮大。
聚焦主业多元化扩张,海螺集团的业务逐步覆盖塑料制品、装备制造、新型物流、环保产业等多个细分领域。今年1月,海螺材料科技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成为海螺集团第4家上市公司。
抛光、打磨、喷涂、焊接,埃夫特制造交付中心内,关节灵活的工业机器人正在挥动“手臂”。“让人人会用机器人,厂厂都装机器人,家家都有机器人。”埃夫特董事长游玮说。
以国资控股上市公司埃夫特为产业龙头,芜湖已建成全国首个机器人产业发展集聚区,汇聚了酷哇、行健、奥一精机等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300多家。2024年,芜湖市机器人产量2万台、占安徽省比重超60%,产值突破400亿元,率先形成产业链集群式发展。
“一卖一迁一建”打造支柱产业,“无中生有”培育自主品牌。芜湖的产业培育路径不局限于外向型的招商引资,更以国有资本撬动杠杆,化“招商”为“育商”,聚力打造龙头企业,坚持长期主义,逐步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系统工程。
资本探路:主动拥抱资本市场的多元打法
芜湖港码头边,一辆辆排列整齐的崭新汽车正等待装船,运往世界各地。素有“小上海”之称的芜湖,市场意识、开放意识先人一步。
映衬在资本市场上,“芜湖板块”羽翼渐丰。截至目前,芜湖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已达30家,总量稳居安徽省第2位。其中,境外上市公司9家,居安徽省第1位。
颇具市场化意识的是,作为安徽省唯一入选国家产融合作试点的城市,芜湖提出围绕“四新加一资”(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资本市场)的经济发展思路,全面整合产业、金融发展需求,加快推进企业上市进程,开展“启航行动”“鲲鹏行动”“春苗行动”三个专项行动计划。
“主动拥抱资本市场,像抓项目、抓招商一样抓企业上市。”芜湖市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提出。
——链主引领,国资加持孵化“上市集群”
“资本市场‘芜湖板块’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不少企业由龙头链主领衔的生态圈孵化而来。上下游企业竞相上市,国有资本大力支持,合力推进了产业的发展壮大。”多位受访人士说。
以芜湖新能源汽车为例,由奇瑞汽车生态圈孵化出的伯特利、瑞鹄模具、埃夫特,以及三联锻造、福赛科技等上市公司和今年6月递表北交所的埃泰克等,同属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为推动集群式发展,芜湖市投控集团下发20亿元资金专门围绕首位产业实施纵向与横向并购。
埃夫特的前身,是专为奇瑞生产线研发工业机器人的奇瑞装备。2014年,埃夫特脱离奇瑞体系开启独立运营,并得到国资背景的芜湖远大创投“加持”,2020年登陆科创板。
今年7月,芜湖远大创投将当地民营上市企业神剑股份收入囊中。芜湖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公司创始人家族因故转让控制权,为避免优质资产外流,芜湖国资出手接盘,未来将积极投入资源,扶持这家龙头企业做强做大。
敢投入、育生态、强企业是芜湖国资的底层投资逻辑。芜湖远大创投董事长高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延伸产业链、聚焦战新产业,芜湖国资建立专业化、多元化的投资体制,有效对接市场需求,提升国有资产证券化率。”
——巧用杠杆,有效并购实现有力转型
一根导体可“上天入海”。5G通信连接器、AI算力连接线、半导体材料、供应国产大飞机的碳刹车预制体……在楚江集团总部展厅,各类工业产品琳琅满目。从铜基材料起家,到应用于航天航空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楚江集团以“并购强链、协同拓局”战略,不断突破成长边界。
“破内卷必须要创新,即便是传统产业,也要常做常新。”楚江集团董事长姜纯告诉记者,“借助资本市场,聚焦铜加工主业,公司正往高精尖领域不断拓展。”
2024年营收重回百亿元的三只松鼠,今年陆续收购爱折扣、致养食品等企业,并启动港交所上市进程。公司董事长章燎原说,通过全产业链收购,三只松鼠逐渐从“卖坚果”走向“卖所有”,开启向综合零售服务商的转型之路。
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芜湖8家上市公司实施再融资,融资总额252.2亿元;股权融资421起,融资金额336.8亿元。集聚资金要素、畅通资本循环,有效并购助力芜湖上市公司实现有力转型。
——多点开花,积极境外融资拥抱全球
1997年海螺水泥在港股上市,境外融资规模8.23亿港元,开启资本市场“芜湖板块”崭新一页。目前,海螺集团4家上市公司中有3家在港股上市。
为何选择在港股上市?“一是资金,二是观念。境外上市助推海螺与国际接轨,发挥市场经济效应,也为当时国有企业改制的关键问题提供创新思路。”方原说。
启动港股上市进程的奇瑞汽车,有望成为港股近年来规模最大的IPO车企。对奇瑞来说,在港股上市:一是利用国际化平台吸引全球资本,提升估值溢价;二是通过ESG建设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强化品牌形象,助力海外市场突破。
美股市场上,主营智能换电技术的芜湖企业——优升新能源在2023年登陆纳斯达克,鑫旭新材、勤惠科技相继递交美股上市IPO。
目前芜湖在审企业中,拟境外上市企业5家,比例超83%;已上市企业中,境外市场占比近三成。
“作为重要口岸,芜湖开放包容、跨境贸易发达,当地企业出海占比高、国际化部署早、资本运作模式成熟等因素,或是芜湖境外融资活跃的主要原因。”芜湖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用市场逻辑谋事、借资本力量做事。“芜湖板块”上市公司通过链主引领打造产业生态、通过并购重组强化延链补链、通过国际市场开拓多元增长点,努力实现创新驱动与转型升级。
科技铺路:因地制宜的“产科融合”模式
芜湖市奋力打造的“六个之城”中,“创新之城”居首。2024年,芜湖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61.8%,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80.5%;在国家创新型城市(不含直辖市)排名中,芜湖位列第22位,过去三年累计进位10位,成为长三角进位最快的城市。
创新进阶来之不易。客观现实是,与“科教之城”合肥相比,芜湖缺乏高能级的大学大院大所,在原始创新、基础创新方面先天不足,科创资源分布相对薄弱。
如何补短板?芜湖市委书记宁波表示:“我们立足扎实的制造业基础,坚持走‘产业+科创’路子,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创新引领作用,大力孵化科创企业、引育创新人才、转化科技成果。”
——沿“链”下蛋,支持龙头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依托自身制造业基础和产业优势,支持链主企业牵头创新联合体,激发企业自主研发意识,让更多科技成果沿‘链’下蛋。”芜湖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称。
今年6月举行的第七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上,埃夫特牵头组建的长三角机器人高速高精技术创新联合体发布。长信科技、中电科钻石飞机等行业龙头企业分别牵头组建了其他8家市级创新联合体。
2024年底,奇瑞推出开放创新平台“开阳实验室”,整合全球创新资源,聚焦颠覆式技术突破,推动中国汽车产业走向世界前沿。“奇瑞出钱、出人、出订单,支持各种创新创业团队从0到1的原始创新,支持创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说。
“产科融合”的打法,强调从制度机制层面推动科技企业规模的持续壮大。“招引一批、储备一批、服务一批、提升一批”,芜湖始终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把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集中,从创新政策、平台搭建、人才引育到融资支持,构建起全链条的为企服务体系。
2024年,由安徽省内外高校科研人员组成的“科技副总”队伍被选派到埃夫特、溜溜果园、舜富精密等公司中。“芜湖设立了技术经理人制度,常态化进行产学研对接,并选派37名‘科技副总’到企业服务,摸排技术需求。”芜湖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
——链接全球,打造科技创新“强磁场”
以“鸠兹科创湾”建设为旗帜性抓手,芜湖推动企业开放式创新和园区生态集聚式创新协同发展。当前,“鸠兹科创湾”正向全球招募合伙人,链接全球创新资源,打造“近悦远来”的创新生态。
“鸠兹科创湾”相关负责人说:“依托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创新资源,科创湾积极加强与合肥‘科大硅谷’、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上海张江科学城等科创园区联动,推进芜湖产业创新中心等‘科创飞地’建设。”
聚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及低空经济、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截至目前,“鸠兹科创湾”已有湾谷科技园、智算经济产业园等10个园区投入运营,8个园区加快建设,入驻科技型企业近400家。
“为配合科创湾平台的打造,芜湖特别组建了30亿元的科创母基金,由市科创集团负责运营管理。”芜湖市科创集团副总经理张宏介绍,面向优质科技成果、高科技项目和创新型企业,科创母基金采用“母子基金”联动的运作模式进行“直投”“跟投”,鼓励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以产业链带动创新链,芜湖始终将着力点放在先进制造业上——首位产业做大做强,机器人产业提能升级,低空经济振翅高飞,数字经济集聚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芜湖初步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
芜湖,这座枕江而兴的皖江之城,正以科创为楫、以开放为帆,在高质量发展的航程中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