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A股公司提出赴港上市计划。
11月19日,大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商股份”)披露的公告显示,公司拟在境外发行股份(H股)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证券日报》记者根据Wind金融终端数据统计,截至11月19日收盘,A股市场今年已有141家公司提出赴港上市或分拆子公司赴港上市的计划。
赴港上市热潮涌动
11月18日,大商股份召开的董事会会议审议通过相关议案,授权该公司的管理层启动本次H股上市的前期筹备工作。而较早启动赴港上市的大金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金重工”)已于今年9月末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文件。
A股公司赴港上市案例的不断增多,背后离不开政策层面的支持。深圳咨询行业协会出海服务业委员会主任郑磊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企业赴港上市得到了内地和香港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港股上市纳入境外上市备案管理新规,流程更加透明高效。香港联交所对市值≥100亿港元的A股公司开启快速审批通道,审批周期缩短至30个工作日内。”
公开信息显示,2024年4月份,中国证监会发布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香港上市。2024年10月份,香港证监会和香港联交所发布联合声明,宣布优化新上市申请审批流程时间表。
政策东风下,多家行业龙头今年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实现挂牌。在这些公司顺利上市的示范影响下,A股公司赴港上市信心和热情也进一步高涨。仅11月份以来,截至11月19日收盘时,A股市场就有15家公司拟赴港上市。
“全球经济持续复苏的大环境下,国际资本流动日益活跃,港股市场作为连接内地市场与国际资本的重要桥梁,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吸引更多A股企业赴港上市。”有不愿具名的市场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带来多重积极影响
除了政策方面原因,许多企业还将赴港上市视为实现国际化布局、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大金重工前期就曾在公告中表示,近年海外业务快速增长,业绩贡献占比显著提升。筹划H股上市系为了进一步夯实全球化战略布局,打通该公司大海工业务在国内与海外“研发、制造、海运、交付”的全流程,提升该公司在国际市场的综合竞争实力,从而满足海外业务的持续发展需要和提质增效要求。
大商股份也在公告中表示,拟启动发行H股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系为提升该公司的国际化品牌形象,同时打造多元化资本运作平台,增强该公司的境外融资能力,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
“通常而言,有强烈意愿赴港上市的公司具备一些共同特征:一是行业龙头或具备技术壁垒的‘硬科技’企业,它们想利用国际资本加速海外产能扩张与技术迭代;二是那些希望借助香港市场灵活机制实现持续融资的公司;三是致力于出海并希望规避单一市场经营风险的各类行业细分龙头,它们将香港视为对接全球资源、分散风险的重要枢纽。”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武泽伟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武泽伟认为,赴港上市为A股公司带来的核心价值甚至远超融资本身,不仅能显著提升企业的国际品牌力,也能进一步优化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与提高内部控制水平。
郑磊表示,对于有出海需求的企业而言,赴港上市可以提升企业的全球品牌影响力,吸引海外合作伙伴,便利海外员工股权激励。此外,在香港上市也可以优化资本结构,引入长线国际资金。
促进市场互联互通
11月17日,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目前,A+H股同时上市的公司数量已超160家。未来,A股公司赴港上市数量的进一步增加,将对A股与H股两地市场都带来深远影响。
“长期看,赴港上市有助于提升整体市场质量和国际竞争力,促进A股与全球市场接轨。”郑磊表示,对H股市场,增加了优质标的,提升了市场活跃度和吸引力,强化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同时也有助于促进两地市场互联互通,推动资本流动更加高效。
在武泽伟看来,A股公司赴港上市,也将进一步推动两个市场的融合,有利于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价值重估。
“大量新增优质H股资产扩大了港股的供给,吸引了南向资金与国际资本持续流入。”武泽伟认为,更深层次的影响在于,国际投资者通过港股对中国资产进行价值重估,其定价逻辑会传导至A股,促使两地市场对同类资产的估值趋于收敛。从长远看,这种“A+H”双平台格局将深化两地资本的互联互通,助力中国资产估值体系从“区域定价”迈向“全球定价”。
不过,面对当前赴港上市的热潮涌动,前述市场人士也提示道:“赴港上市不能盲从,上市公司要充分考虑自身企业的经营特点、行业特性、发展战略、财务状况和不同市场的不同特点,综合评估赴港上市可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制定符合自身企业实际情况的可行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