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9-24 11:49:30 股吧网页版
1秒弹射电池!保命神器还是“甩锅”?专家揭穿关键隐患
来源:新京报 作者:林子 张冰

  电动车在碰撞时电池容易爆炸,将电池快速弹出是否就安全了?

  近期一则流传于网络的视频显示,中国汽车碰撞维修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均胜电子推出“电池弹射技术”并做了实车演示,该技术能在电池热失控时在1秒钟之内快速将电池弹射出,实现车电分离。

  这一看似简单直接的方案,迅速在社交媒体引爆争议。支持者认为,该技术思路为极端情况下车内人员的逃生创造了宝贵的时间窗口,将“危险源”与乘员舱物理隔离。反对者则质疑,弹射电池会不会伤及其他车辆和人员,引发二次事故。

  风波背后,对于解决电池安全焦虑痛点,业界着眼于更根本的技术路线。

  视频演示:电池1秒弹射,拖累旁车?

  上述“电池弹射技术”号称是解决电动车电池热失控问题的创新方案。按照网上演示视频的描述,当电池即将爆炸时,系统能在1秒钟之内快速将电池弹出,实现车电分离。

  从技术原理看,弹射装置使用了类似于汽车安全气囊的气体发生器作为动力源,可将电池抛射至距车身3-6米的区域。

  有大量网友质疑称,在开放的道路环境中,高速弹射出的高温、可能起火爆炸的电池包,会对周边车辆、行人及公共设施构成严重威胁,“被弹到的无辜车主怎么想”“你车上快爆炸的电池岂不是弹到我的车底下了”“这技术完美解决了旁边的燃油车不会起火的问题。”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向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电池热失控是新能源车车主最关切的问题之一。在发生车祸时,电池包内温度急剧攀升,可能导致起火、爆炸,且火势迅猛难以扑救。因此,任何能缓解电池爆炸的技术设想都引人关注。从技术原理看,电池弹射设计试图通过物理分离来中断风险传导,类似于飞机为保护飞行员性命而设计的弹射座椅、降落伞,但应用场景从空旷天空变为复杂地面交通环境,这让电池弹射难以实现。

  “这项技术设想忽略了道路交通安全是一个系统性问题,任何解决方案都不能以牺牲第三方安全为代价。”张翔表示,“让一枚可能爆炸的电池包随机抛向车辆侧方或后方,落点不可控,对周边交通参与者而言,相当于制造了一个不可预测的移动危险源。”

  张翔进一步指出,即便技术层面能实现精准定向弹射,在高速行驶、多车并行的实际路况中,也难以确保“安全区域”的真正安全。此外,电池包本身重量可观,弹射产生的巨大动能若处理不当,还可能影响车辆本身的动态稳定性,引发二次事故。

  除了安全伦理,该技术的实用性与成本效益也存疑。一位新能源车企技术负责人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应对热失控,行业主流方向是致力于“防止”其发生,而非“事后处理”。

  “通过电芯材料创新、电池管理系统(BMS)精准监控、热蔓延阻隔技术,最大限度降低热失控概率,才是目前的路线。弹射方案会增加系统重量、成本和故障风险,其可靠性需要极端严苛的验证。”该负责人如是说。

  合作疑团:神秘机构与紧急撇清的上市公司

  9月22日,针对网上流传的相关视频,均胜电子方面回应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称,公司与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合作开发协议,该技术与公司无关。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多方搜索中国汽车碰撞维修技术研究中心,均未能查到确切信息,有媒体报道指其背后为麦特集团。

  麦特集团官网显示,公司属于中国汽车后市场行业,旗下拥有威力狮、奔腾、MAXIMA等自主品牌,是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汽车保修设备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会长单位。

  企查查显示,麦特集团的法定代表人为盖方。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官网显示,该协会的副会长之一也名为盖方。

  麦特集团作为一家汽车后市场企业,为何会推出这项争议性技术?从其业务背景来看,麦特集团主营业务包括汽车检测维修设备、汽车深化保养等。

  在张翔看来,这类企业有时会通过推出创新概念来提升行业影响力。一项看似突破性的技术方案,即使是概念阶段,也足以吸引关注。

  有媒体报道,一位来自中国汽车碰撞技术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回应媒体称,视频中展示的弹射功能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发生,其激活有着严格的技术限制和前提条件。项目开发之初就确立了“不安全,不弹射”的核心原则。如果车辆正行驶在城市密集区、工厂、村庄或任何人车混行的区域,该功能将被绝对禁止激活。此外,测试所使用的车辆均为团队自行采购,与任何汽车厂商均无关联。

  9月22日至9月23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拨打麦特集团总部电话,未能接通。联系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盖方方面,截至发稿时均未获得回应。

  风波背后:电池安全焦虑何解?

  这场风波之所以能激起如此广泛的讨论,归根结底是公众对电动汽车电池安全存在焦虑。

  动力电池技术路线主要分为液态电池和固态电池。当前市场上绝大多数电动车搭载的是液态锂离子电池。其安全性的提升主要依靠严格执行日益严格的国家标准,通过结构创新、材料体系优化、更智能高效的电池管理系统(BMS)来实现热失控的预警和抑制。

  而更具革命性的方向,则被普遍认为是固态电池。固态电池使用固态电解质取代易燃的液态电解质,从材料本源上大幅提升了电池的耐高温、抗穿刺能力,极大降低了热失控风险。

  尽管固态电池在成本、量产工艺和产业链成熟度上仍面临挑战,但其被视为下一代动力电池的关键技术路线,已成为全球主要电池厂商和车企重点研发的领域。赣锋锂业相关人士向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指出,“固态电池是能有效解决安全性、低温性能及能量密度的产品,代表了当下动力电池的主流发展方向。”

  相比之下,“电池弹射”并未触及电池安全的根本。张翔表示,目前行业共识是向前看,向核心技术创新要安全。把资源投入到固态电池等根本性解决方案,以及不断提升现有液态电池系统的安全冗余,才是正道。一些过于奇巧甚至可能引发次生风险的概念,需要谨慎看待。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林子张冰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