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白酒价格持续波动,降价成市场趋势,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为酒类市场释放更清晰信号。
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2025年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1%。但酒类价格同比下降1.7%,环比下降0.3%;而纵观1-6月整体表现,酒类价格更是录得2.0%的同比降幅。持续走低的价格曲线背后,是消费市场深层逻辑的悄然转变。

在白酒领域,这一跌势尤为明显。南都湾财社-酒水新消费指数课题组长期监测大湾区市场白酒价格走势,从今年的多期数据来看,名酒产品价格波动下滑已经是普遍现象,尤其是618大促等节点,各大电商平台与即时零售平台陆续推出各类促销手段,线下渠道不得不跟进降价,白酒市场销售热度再起,白酒价格如同坐上“滑梯”,不断刷新价格底线。
从具体案例来看,即使是作为“硬通货”的飞天茅台价格也已松动。53度飞天茅台批价从此前高峰期的3000元以上,震荡下行至2000元以下,市场溢价空间大幅压缩,也引发连锁效应。
五粮液、国窖1573等千元价格带紧随其后,在今年同样有降价趋势。根据南都湾财社-酒水新消费指数课题组统计,目前第八代五粮液实际成交价滑落至900元区间,国窖1573部分渠道价格亦跌至相近水平,君品习酒、酒鬼酒内参等跌幅更加明显。
此外,次高端品牌同样压力倍增。剑南春、水井坊、洋河梦之蓝等品牌终端促销力度加大,实际成交价普遍低于官方指导价,部分经销商甚至“亏本甩货”以缓解库存压力。这些品牌的价格幅度虽不及高端产品,但价格下跌后要想回调难度会更大。
在行业周期调整下,白酒“跌跌不休”,背后推手有很多。
首先是消费需求整体疲软:宏观经济环境承压,居民消费趋向谨慎。作为白酒消费重要场景的商务宴请、礼品馈赠需求收缩,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压力下,高价白酒采购预算明显削减。同时,年轻消费群体对传统高度白酒偏好减弱,转向低度酒、洋酒、精酿啤酒等多元化选择,进一步稀释了白酒市场基本盘。
其次,供给过剩与库存高企也是酒企头上的一座“大山”。过去几年行业高景气刺激了酒企扩产冲动,叠加部分品牌控量保价策略导致渠道库存持续累积。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白酒产量为103.2万千升,同比下降7.2%。整体来看,白酒行业产量持续萎缩。当动销不畅遇上高库存,降价成为消化库存最直接的手段,经销商“以价换量”回笼资金意愿强烈。
此外,当下的消费理念越来越趋于理性,“面子消费”降温。消费者愈发注重性价比与实际体验,对品牌溢价接受度降低。在商务和个人消费场景中,品质稳定、价格适中的产品更受青睐,盲目追求“贵即是好”的心态显著弱化,高端白酒的“社交货币”属性随之贬值。
最后,白酒行业还经历着渠道变革与价格透明化。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新渠道兴起,加剧了价格竞争,信息壁垒被打破,消费者比价更为便捷,传统渠道依靠信息不对称维持高价的空间被不断挤压。
在此背景下,白酒市场一方面承压,另一方面也正回归价值本质。业内人士指出,当消费市场从“面子优先”转向“理性务实”,白酒企业需重新审视自身定位,主动拥抱变化,在品质创新与消费者真实需求间寻找新的平衡点。这场价格调整风暴过后,留下的将是真正经得起市场考验的品牌与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