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济宁,阳光热烈亲吻着南四湖的一草一木,蓬勃的生机冲向云天。在这里,尼山圣境的晨钟暮鼓与微山湖的碧水微波相呼应,古老文明的传承与现代商业的活力相交织。于是,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激荡出震撼人心的时代强音——中国济宁,再一次走向世界,展示源远的文化,问计产业的发展。
在近日举办的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之济宁市现代医药产业升级对话会上,济宁市以标志性产业链投资合作为主题,围绕化学制药、现代中药和医疗器械等三个重点领域,从原料药、制剂一体化、生物制药、兽药、中药材种植与新品研发等发展方向,向来自全国的医药龙头企业掌门人、高校协会人士问计产业发展。

事实上,在医药产业上,济宁市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拥有规上医药企业67家,鲁抗医药、辰欣药业等龙头企业入选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为促进医药产业发展升级,济宁市已将现代医药产业列为15条标志性产业链之一、7个重点培育的产业集群之一,并提出力争到2027年,实现现代医药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
在本次对话会上,来自鲁抗医药、辰欣药业、山东省医药行业协会等山东省内的企业家、专家学者,以及来自精华制药、新开源等省外龙头药企的掌门人,共聚一堂,为济宁现代医药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与会嘉宾表示,济宁医药产业要实现升级发展,政府层面应结合本地医药产业资源和产业基础,瞄准创新的方向和产品,持续给予扶持政策;龙头企业应该保持创业的激情和初心,在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上加大投入,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

济宁市现代医学产业升级对话会现场
向新而行三大领域谋新篇
“力争到2027年,现代医药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在对话会的致辞中,济宁市政协主席、济宁市现代医药标志性产业链“链长”霍媛媛表示,近年来,济宁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创新实施“链长制”,持续推进医药产业向新而行和高质量发展。

济宁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济宁市现代医药标志性产业链“链长”霍媛媛致辞
当前,济宁市锚定“走在前、勇争先”目标定位,加力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全速冲刺“一个万亿、五个倍增”目标。据悉,该市正在加力打造15条标志性产业链,现代医药产业跻身其中。同时,现代医药产业也被列为7个重点培育的产业集群之一。
“济宁的医药产业底子很厚,在儒家文化和儒商精神的浸润和引领下,济宁医药产业蕴含和孕育着巨大的发展动力和潜力。”在致辞中,上海证券报社党委书记、董事长叶国标建议,济宁医药产业的进一步强链、补链、延链,应与国内乃至国际领先的企业同行加强合作,面向世界科技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作为新华社直属权威财经媒体,上海证券报将发挥网络、渠道和资源优势,为地方政府、资本市场参与主体提供更多专业、有效的支持和服务。

上海证券报社党委书记、董事长叶国标致辞
文化是产业向上成长的源动力。江苏省医药行业协会首任轮值会长,精华制药党委书记、董事长尹红宇在致辞中表示,济宁是运河之都、东方圣城,是儒家文化发源地;技术创新背后是文化支撑,产业协同的内核是互利共赢,本次医药产业升级对话会因济宁鲜明文化底色而更具有意义。当前医药行业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期,期待江苏与山东及济宁在医药产业领域深化合作,破局向新,聚势而强,推动医药产业向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

江苏省医药行业协会首任轮值会长,精华制药党委书记、董事长尹红宇致辞
据介绍,在医药产业升级的新征程中,化学制药、现代中药和医疗器械等三大领域,是济宁市的重点发力方向。
在化学制药领域,济宁重点发展高端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小分子药物等化学制药产业。支持企业加快开发具有新结构、新靶点、新机制的化学新药以及改良型新药,尤其在抗肿瘤、抗心脑血管疾病、抗代谢性疾病、抗感染性疾病等药物新品种的研发上加大投入。
在现代中药领域,广育堂国药作为济宁中药龙头企业,将创新研发融入中医药经典名方的挖掘与传承中。济宁市还公布了特色道地药材名单(“运河之都十二味”),推动中药材生态种植基地等建设,促进了现代中药产业的全链条发展。
医疗器械也是济宁重点发展的领域。济宁提出,要聚焦高档医学影像设备、手术治疗及生命支持设备、高端植入器械及耗材等重点领域,积极开发高端医疗仪器、数字化诊疗设备、适用于家庭和社区的可穿戴医疗设备等医疗器械,推动医疗器械产业的升级发展,促进产业链、价值链向中高端环节攀升。
鲜明底色医药产业底子厚
“老运河,长又长,抓中药,广育堂……”始于1578年的广育堂被当地百姓编入歌谣,镇堂之宝“二仙膏”驰誉中外,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966年建厂的鲁抗医药,在人用抗生素方面有56个品规位列全国前十,大观霉素、青霉素等18个品规居全国第一位……
济宁的现代医药产业发展,既源于历史的传承创新,更得益于“链主引领、集群发展”的生态培育。从曾经的抗生素生产基地,到如今涵盖化学药、中药、医疗器械的全产业链布局,济宁已在医药产业领域构建起“历史底蕴+创新动能”的独特发展基因。
“近年来,鲁抗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公司的全身抗感染类、降糖类和心脑血管类药物竞争力明显提升,呼吸类、抗癌类产品管线逐步完善。”在推介环节,鲁抗医药党委书记、董事长彭欣表示。

鲁抗医药党委书记、董事长彭欣做公司路演推介
鲁抗医药从最初的土霉素车间起步,逐步发展为全国重要的抗生素生产基地。特别是近十年来,公司发展非常迅速。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单显示,鲁抗医药已从2016年的第99位上升至2023年的第48位,是百强企业中进步最快的企业之一。
成立于1998年的辰欣药业,发展势头同样强劲。公司从一家制药小厂发展成上市集团,建设了全国单厂产能最大的输液生产基地,其智能化车间建设完成后,可实现人均产值提升130%,单位产值能耗下降30%。
辰欣药业正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加速从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型。在推介环节,公司副总经理崔效廷介绍说,“公司目前有10款在研一类新药,同时积极拓展特医食品领域,5款特医产品已成功获批,在大健康领域构建起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辰欣药业副总经理崔效廷做公司路演推介
康源堂药业是新崛起的现代中药企业,公司拥有蟾酥、水蛭两大核心产品,均被评为山东省道地药材。康源堂依托自身技术优势,联合多家科研院所,构建起一套涵盖幼苗培育、成苗管理、病虫害防治、捕捞加工及水质监控的全方位养殖技术体系,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康源堂药业总经理闫庆康做公司路演推介
时至今日,济宁医药产业已经积累了深厚的底子,且形成明显的区域特色。
济宁高新区作为研发创新核心区,集聚了鲁抗医药、辰欣药业等4家链主企业及100多家配套企业,医药研发、生产实力雄厚;邹城市依托煤化工优势,建成原料药及中间体产业园,并形成了完整的维生素B12产业链;微山县打造“水上药库”,全县荷叶、莲子、芦根、蒲黄等水生中药材野生抚育栽培面积达10万余亩,水蛭生态养殖面积近万亩,芡实仿野生栽培面积2.7万余亩。
专家支招内生外延布新局
当前,在政策支持下,国内医药产业创新活力日渐增强,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但另一方面,产业也面临着创新基础薄弱等挑战。
在此背景下,济宁医药产业如何完成从规模扩张到质量升级的转型,头部企业如何实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本次对话会上,来自产业界和学界的大咖,纷纷给济宁建言献策。

企业如何做大做强做优,头部企业的成长路径往往具有示范意义。彭欣从自身实践出发介绍,医药企业要成为头部引领型企业,需要从三方面发力:一是传承优势,持续转型突破;二是加大创新投入,积极对外合作;三是优化原有优势,不断降本增效。
彭欣介绍,鲁抗医药传承60年微生物发酵优势,自2017年起布局生物合成、生物制造等领域,形成“一个平台、五个支撑、四个方向、十余个产品”的发展格局,目前多个产品处于产业转化阶段。公司还与中国药科大学成立联合实验室,降低研发风险、缩短周期、降低成本,实现创新药突破。
做强长板、瞄准国际化,则是新开源20年来持续快速增长的“秘诀”。新开源董事长张军政介绍,得益于中国宏观经济及制药行业增长,公司主营产品药用辅料聚维酮的年销量从20年前的400吨增长至2024年2.1万吨,年均增速近20%;公司力求到2027年实现聚维酮及口腔保健产品“欧瑞姿”在全球市占率排名第一。
在山东省医药行业协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王唯佳看来,山东省的医药企业要实现“大而强”,瓶颈在于对外交流与创新能力不足。她建议从五个方面进行突破:一是强化内部管理,提升效率,向管理要效益,同时加强风险管控;二是坚持创新驱动,提升核心竞争力,坚定不移走创新路;三是拓展海外市场,积极了解当地政策法规和文化,推动业务出海或者并购;四是实现产品多元化;五是积极用好政策,实现更快发展。
谈及如何助力济宁市现代医药产业发展,彭欣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开展供应链合作。济宁在化工原料、辅料、包材、物流等方面有优质供应商,深化合作可大幅提升企业竞争力。二是创新体系合作。济宁学院、曲阜师范大学等当地高校近年积累了高端人才,生物医药学科建设进步显著,开展产学研结合推进产业更快发展。三是开展协同医疗服务,聚焦以患者为中心的全周期服务,坚持治病救人初心,避免过度营销,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张军政表示,济宁生物医药发展具备独特政策优势,可谓天时地利兼具,他从“人和”角度建议,一是政府应借力济宁区位优势,积极向长三角布局,走出去在上海及长三角创新生态中开展招商,将项目关键生产工段引入济宁,积极布局创新药、细胞基因、核酸等领域;二是企业家应更具魄力,企业创始人应着眼未来、下定决心,投入积蓄布局新领域。
王唯佳表示,济宁医药产业的发展要更上一层楼,需要政府、企业、协会各司其职,奋力争先。政府层面可借鉴上海全产业链扶持政策,出台“好政策”,持续加大对医药创业的投入;企业则应该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守正创新”,聚焦主业、守住底线、留住人才,并具备冒险创新精神。
本次对话会圆桌主持人、山东大学药品监管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臧恒昌总结,济宁医药产业要实现升级发展,政府层面应结合本地医药产业资源和产业基础,瞄准创新的方向和产品,持续给予扶持政策;龙头企业则应该保持创业的激情和初心,在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上加大投入,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