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盘后,渤海化学 (600800.SH,股价3.77元,市值41.85亿元)发布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天津渤海石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渤海石化”)的核心资产——年产60万吨PDH(丙烷脱氢)装置,原定30天的检修计划将延期,预计恢复生产时间推迟至2026年2月底。
11月21日下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致电渤海化学证券部门,工作人员表示,公司主要子公司渤海石化业务主要是用丙烷制丙烯的装置,检修对公司业绩应该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但50万吨年产目标需向财务部门核实。
结合公司此前披露的2025年三季报,渤海化学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已亏损达5.79亿元。面对行业周期性低谷与核心装置长期停摆的双重夹击,公司在2024年年报中立下的“2025年丙烯产量50万吨”的经营目标恐将落空 ,在核心资产缺位的当下,扭亏也显得愈发艰难。
核心引擎熄火至明年2月,60万吨产能“空窗期”拉长
从原计划的30天延长至跨年的4个多月,核心产能的长时间“缺位”,无疑将对渤海化学的短期生产经营产生直接冲击。
渤海化学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全资子公司渤海石化一直专注于丙烷制丙烯业务,公司拥有的60万吨PDH装置采用Lummus的Catofin工艺,建成时为国内首套单体最大装置。产品主要销往山东,并辐射整个华北地区。公司一直是京津冀地区重要的丙烯生产商,下游的丙烯客户涵盖聚丙烯、丁辛醇、环氧丙烷、苯酚丙酮、丙烯酸等行业。
从财报披露的信息来看,作为渤海化学的核心业务板块,渤海石化的PDH装置对于公司举足轻重。该装置拥有60万吨/年的产能,采用国际先进的Lummus Catofin工艺,曾是国内首套单体最大装置。然而,这套核心装置在近期因检修陷入停摆。
早在10月13日晚间,渤海化学曾发布公告称,渤海石化的PDH装置按照年度计划于10月13日开始停产检修,当时预计的检修时间仅为30天左右。
彼时,渤海化学在公告中提到,该次停产检修是根据年度计划进行的例行检修,对公司的生产经营不会产生重大影响。
然而,仅仅过了一个多月,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11月21日盘后,渤海化学的最新公告显示,检修期间公司虽按计划开展工作,但“由于渤海石化厂区内新建丙烯酸酯和高吸水性树脂新材料项目需求,渤海石化PDH装置需要与丙烯酸酯和高吸水性树脂新材料项目进行设备及公用工程联调联试”。
为了确保装置后续生产运行的稳定,这一“联调联试”导致PDH装置的检修周期被迫延长。根据公司最新披露的时间表,预计PDH装置将于2026年2月底才能恢复生产。
11月21日下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致电渤海化学方面,公司证券部人士表示:渤海石化是公司的主要子公司,检修的是化工装置,为了安全生产每年都要进行检修,但今年确实是因为要和新项目的设备进行调试,所以今年检修的实际时间要比之前预计要长。
年度50万吨产量目标拉响警报,核心资产缺位或影响当期营收
核心装置的长期停摆,最直接的影响便是年度经营目标的达成。在2024年年度报告中,渤海化学曾明确提出了2025年的主要生产经营目标:“丙烯产量50万吨,实现营业收入42亿元。”
然而,现实数据却并不乐观。根据2025年半年度报告,公司上半年丙烯产量仅为25.42万吨。原本下半年是冲刺全年目标的关键时期,但随着PDH装置自10月13日起停产且将持续至年底及明年年初,2025年最后两个半月的丙烯产量将直接归零。
如今,简单的算术题摆在面前:在核心装置停产的情况下,要完成剩余的产量目标几乎已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对于PDH装置检修是否会影响公司制定的2025年丙烯产量50万吨目标,渤海化学证券部工作人员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检修对公司业绩应该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但50万吨生产目标需向财务部门核实。
不过,从前三季度的表现来看,此次停产可能让渤海化学面临更为严峻的财务状况。
2025年三季报显示,渤海化学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8.09亿元,同比下降16.82%;归母净利润为-5.79亿元。仅第三季度单季,公司就亏损了2.21亿元。截至报告期末,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已降至-39.33%,较上年度末大幅减少了14.03个百分点。
渤海化学在2025年半年报中曾坦言,2025年上半年,“国内市场需求疲软、国际地缘摩擦频发等因素给化工行业带来挑战”,PDH行业结构性产能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盈利水平持续处于倒挂状态,持续亏损局面仍未改变。此外,公司主要原材料丙烷受中美关税政策影响进口成本急剧增加,也对利润产生了重大影响。
如今,在原材料成本高企的背景下,核心盈利资产的长期“缺位”,无疑让渤海化学的业绩扭亏之路雪上加霜。
结合2025年前三季亏损近6亿元的现实,面对行业周期性低谷与核心装置长期停摆的双重夹击,渤海化学在2024年年报中立下的“2025年丙烯产量50万吨”的经营目标恐将落空,而在2022年—2024年连续三年亏损后,备受期待的“扭亏为盈”战役,在核心资产缺位的当下,显得愈发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