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制品供需失衡,乳企仍处于低谷调整期,在今年上半年弱需求的背景下,头部乳企2025H1业绩普遍下滑,尤其液态奶持续承压。但在生育政策“东风”和企业营销投入影响下,奶粉业务已逐步回暖,多家乳企奶粉业务同比双位数增长。
乳企业绩分化
因乳制品消费整体疲弱,原奶供过于求,2025年上半年,多数上市乳企中报营业总收入小幅下滑或与去年持平,净利润变动出现分化。

(数据来源:wind、上市公司公告财联社记者制图)
头部乳企中,净利润较营业收入变动下滑明显,整体业绩承压。其中伊利股份(600887.SH)、蒙牛乳业(2319.HK)、光明乳业(600597.SH)净利润分别下滑4.39%、16.37%、22.53%。
当前国内生鲜乳产量增幅放缓,存栏量已连续四个月环比下降,但因供应惯性当前原奶价格仍在低位运行,国内生鲜乳价格连续 29 个月同比下降。蒙牛乳业财报中显示,由于原奶仍阶段性供给过剩,需求恢复不及预期,乳制品行业供需矛盾仍存。
因销售政策变化、淘牛进度不一,其他乳制品企业业绩表现分化。中国圣牧(1432.HK)、庄园牧场(002910.SZ)、三元股份(600429.SH)、新乳业(002946.SZ)净利润同比增长较快,分别为66.37%、68.5%、43.33%、33.76%;现代牧业(1117.HK)亏损扩大3倍、皇氏集团(002329.SZ)由盈转亏,均瑶健康(605388.SH)、燕塘乳业(002732.SZ)78.52%、37.91%。
皇氏集团表示,公司主营业务行业竞争加剧,传统市场价格战内卷严重,受市场竞争和成本压力影响,公司业绩下滑。燕塘乳业在半年报中指出,乳制品行业面临需求收缩与供给扩大的双重困境,华南地区竞争尤为激烈。
近日,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发布了《2025年7月鲜活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月报》,《月报》指出,生鲜乳收购价环比持平,国内市场受生鲜乳去产能推进、灭菌乳新国标即将实施等因素影响,生鲜乳收购价有望保持稳定。
业内专家向财联社记者表示,目前大部分地区原奶价仍低于成本价,预计今年年底,原奶供需有望达到平衡。
奶粉市场逐步复苏
在乳制品消费疲弱的背景下,与液态奶相比,奶粉市场逐步复苏。
根据财报,伊利股份奶粉及奶制品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65.78亿元,同比增长14.26%,婴幼儿羊奶粉业务营收增长率为65.7%。澳优(1717.HK)2025上半年营收、净利双增,主要原因在于奶粉业务增长,蒙牛乳业中奶粉业务同样录得增长,其中,婴幼儿奶粉业务录得同比双位数增长。海外奶粉品牌中,a2牛奶、达能等业绩亦在上半年实现增长。
伊利股份在2025年上半年业绩说明会中表示,随着消费者对国产奶粉信心的提升和配方注册制的实施,近几年国内奶粉市场进一步整合,公司婴配粉业务在2025年上半年也实现了较快的增长,份额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今年7月,《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落地,从2025年1月1日起,对符合法律法规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补贴,至其年满3周岁,现阶段国家基础标准为每孩每年3600元。
中长期来看,生育率反弹、以及持续的生育支持政策,有利于带动奶粉行业规模增长,但在当下奶粉市场竞争亦在加剧,且政策带来的刺激作用还需观察。
某牧业上市公司内部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生育补贴对刺激社会生育起到推动作用,有助于提升社会生育率,利好乳业行业;但目前这部分补贴中有多少可以支配到乳业并带动奶源需求增加,具体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今年上半年,连续多年婴幼奶粉“销冠”中国飞鹤(6186.HK)上半年业绩下滑近5成,公司表示,向消费者提供生育补贴(如价值1500元的奶粉及服务),直接导致收入减少,主动降低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渠道库存,对全脂奶粉产品进行减值计提等。
一家上市公司相关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销售费用一直是婴配粉行业的一项较大开支,而且只要有一家新的促销政策出台,其他都会跟上,今年多家头部奶粉企业宣布进行生育补贴,公司也同样加大营销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