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提供创业空间的“二房东”,到“孵投联动”的创新合伙人——对于科技创新而言,孵化器连接着研发和产业化,扮演着关键的桥梁角色。
在张江科学城,高度集聚的孵化载体共同构建起一片“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日前举行的“媒体进张江”孵化器专场活动透露,整片区域共有163家创新创业载体,包括107家孵化器和56家大企业开放式创新中心,孵化企业数量接近2500家,接棒助推一个又一个早期科技成果在产业化的跑道上加速向前冲刺。
跨前一步做减法
作为上海首批启动建设的高质量孵化器之一,莘泽智星港正围绕“概念认证”,打造一条以“孵投联动”为特色的超前孵化路径。
概念验证是通过技术可行性验证、商业价值判断及市场潜力评估等多维度分析,推动科技成果向市场化转化的重要阶段,其核心目的就是找到一条“科技成果产品化”的最短路径。
“很多的早期科学成果,走到产品化和商业化存在一定的距离。例如,要做成一个药械产品前,就必须经过原型设计、工业制造以及用户验证等。因此,概念验证是很好的工具和流程,帮助科学家的科技成果早日走上产品化的道路。”莘泽智星港管理合伙人徐荣告诉记者,科学家都有很多“技术宝藏”,但其中究竟哪一个能真正让客户买单呢?找到这些能跑出来的成果,就是莘泽的一项重要工作,这背后也需要很深的专业积累。而在他眼里,这一过程可以看作是在为科学家“做减法”。
去年,莘泽在浦东发起了全国首个以“行业科技概念验证”为切入点的大赛——全球生命健康科技概念验证大赛,而今年新一期的生命科学概念验证大赛也征集到了近百个项目。这些早期项目PK后,已有十多个进入了莘泽的服务线,两个项目获得概念验证资金支持,未来还有望对接新一轮的股权投资基金。
跨前一步,莘泽的概念验证的运营模式已经运转了起来:聚焦生物医药领域,在前期遴选出原创、前瞻、实证的科技项目进入概念验证阶段,再由莘泽旗下睿眼投资的转化投资基金,延续概念验证后的资本化路径,通过“以孵促投,以投带孵”的孵投联动方式,加速早期科技成果产业化。
徐荣表示,“既有概念验证的服务和概念验证资金的配套,再加上直投的股权投资基金,可以一起推动科技成果加速产品化、走向商品化。这一模式就是莘泽新一轮发展中的重要的抓手,我们也把它称为孵化2.0版。”
全生命周期赋能
“我们以‘创新基地+创业营+孵化基金’的运营模式,孵化、服务、投资早期硬核初创企业。”由张江高科打造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张江高科895孵化器先后孵化出了5家上市企业,其负责人袁铨道出孵化器的新打法:以空间、服务、资本三个维度全面赋能,培育原生优质创新主体。
从运营上来说,创新基地共计约10万平方米的体量,可以覆盖从“苗圃”到“加速期”的企业。无论是哪个阶段的初创企业,都能在这里找到适配的空间载体。895创业营作为一个为创新创业项目搭建对接创新资源的平台,现已连续举办了16季,累计海选接触项目2500家,入营458家,通过这个平台导入了一大批科技企业。895孵化基金则重点聚焦孵化器天使轮、Pre A轮初创企业,强化了孵化器的投资功能。
目前,895孵化器内入驻企业主要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赛道的科技企业,相关企业在孵化器中的占比达到90%。
袁铨透露,“根据当前产业发展动态,我们推出了硅光、卫星互联网等五大产业集聚区,每个集聚区我们都根据其产业特点进行精准规划和差异化布局,聚焦最具潜力和颠覆性的方向,做好产业的基石和构筑者。”
围绕张江主导产业布局,张江集团投贷孵学平台旗下的张江孵化器则在营造大中小企业共生共荣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上积极发力。“我们主要聚焦人工智能、数字信息等相关领域,打造开放式创新平台、跨国联合孵化平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不同行业领域间跨界创新,”张江孵化器总经理金红梅表示,立足张江、放眼全球,张江孵化器积极布局国际创新网络,进一步推动跨国联合孵化平台建设,拓展广阔的全球市场。
张江科学城将继续加快高质量孵化器建设,积极培育本土科技企业、孕育未来产业,携手孵化平台帮助更多“早小硬”科创企业加速研发、成长壮大,助力上海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