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条鲜活的生命,瞬间陨落于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的浮选槽中。这不仅仅是一场悲剧,更是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地扇在那些鼓吹“零事故”却漠视生命的企业脸上。
就在事故发生前不久,中国黄金内蒙古矿业的官方微信公众号还曾洋洋得意地宣称,其浮选车间在2024年实现了“安全环保事故为零、职业健康事故为零、安全生产事故为零”的“零事故”目标。
然而,墨迹未干,这则“零事故”的推文便在血淋淋的事实面前显得无比刺眼,最终被发布者匆忙删除,徒留一片狼藉。这种“嘴上说安全,行动却怠慢”的行为,无疑是现代版“掩耳盗铃”的典型写照——以为捂住了自己的耳朵,就能让危险和责任随之消失。
初步调查结果显示,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浮选槽上方钢格栅板一侧固定角钢焊缝存在陈旧性裂纹,当日受集中载荷后瞬间断裂。更令人发指的是,涉事企业在2月份虽对格栅板进行过局部更换,却未对全部焊缝做无损检测。这哪里是“零事故”的严格管理,分明是“零责任”的敷衍塞责!
一块本应承载、防护的格栅板,因陈旧裂纹和不彻底的检修而成为致命陷阱,暴露的是企业对安全隐患的熟视无睹,对员工和实习生生命安全的漠视。事发平台“日常承载标识缺失,未限定同时站立人数”,更是将安全管理中的粗放与随意暴露无遗。
近年来,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的归母净利润实现大幅飞跃,在经济效益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企业却未能将足够的重视和投入倾斜到最基本的安全保障上。这种重利润轻安全的畸形发展观,是导致悲剧发生的深层原因。
讽刺的是,事故发生前仅12天,该公司还召开了安全生产委员会会议,强调要“深刻吸取近期国内事故教训,制定针对性防范措施”。言犹在耳,血的教训却已然发生,这不仅是对会议精神的莫大讽刺,更是对生命尊严的无情践踏。
这起事故不仅仅是中国黄金内蒙古矿业一家企业的问题。它也警示着高校在实习管理中的责任。学校与企业签署的《教学实习安全协议》“未明确现场监护、限员和应急流程”,这暴露了高校在将学生送往高风险环境实习时,未能尽到充分的安全保障和风险评估责任。当学生作为弱势群体进入复杂的生产环境时,学校的“放手”和企业的“放任”共同构成了安全链条上的致命断裂。
目前,涉事车间全线停产整顿,相关责任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东北大学也启动了校内问责并暂停所有矿山现场实习。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更是高度重视,将“提级调查”此事件。这些亡羊补牢的措施固然必要,但代价却是6条鲜活的生命和6个破碎的家庭。
“零事故”不是靠宣传口号喊出来的,更不是靠删除推文就能掩盖的。它需要的是企业从上到下对安全生产的敬畏之心,是对每一个环节、每一处隐患的彻查和整改,是对员工和实习生生命安全的责任担当。
此次事故的沉痛教训,必须彻底打破企业掩耳盗铃的侥幸心理,推动全社会对安全生产的再审视、再加强。唯有让责任真正落实,让监管真正到位,让生命不再成为冰冷数字,我们才能告慰逝去的生命,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