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行业,零售金融一直被视为“必争之地”。然而,面对市场波动与周期考验,真正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零售金融转型并非易事。
从近期公布的A股上市银行半年报看,在42家上市银行中,有28家银行披露了截至2025年6月末和2024年年末的个人贷款不良率,其中,仅3家银行2025年6月末的个人贷款不良率较2024年年末有所下降。
信用卡不良率仍呈上升趋势
Wind数据显示,上述28家银行中,仅江苏银行、兴业银行和平安银行3家2025年6月末的个人贷款不良率较2024年年末减少,1家持平,其余24家银行个人贷款不良率有所上升。
招商银行副行长王颖在2025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以来,零售信贷全行业,无论是在发展端还是在风险端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零售信贷风险上升趋势未见拐点。王颖指出,在发展端,受市场环境、信贷需求等多方面的影响,零售信贷全市场的增量大幅下降;在风险端,受整个经济增速放缓、房地产市场下行、居民收入水平下降、客户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等因素的影响,零售信贷也出现了全行业的风险上升趋势。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认为,目前零售信贷风险呈现上升趋势,这是经济周期与结构转型的叠加结果。当前居民收入增速放缓、房地产下行压力持续,导致还款能力弱化,而信用卡客群下沉更放大风险敏感度。
田利辉向《中国经营报》记者分析称,目前信用卡业务风险压力最大。客群下沉导致资产质量承压,行业不良率持续攀升,成为零售信贷风险的“先导指标”。其次,住房装修、教育贷等大额消费贷款因资金用途监管难、收入波动影响大,风险也较高。而且,如果经济持续承压,信用卡业务风险仍可能上行。
在王颖看来,信用卡的客群相较零售信贷更加下沉,对风险的敏感度更高。因此信用卡风险形势的变化,可作为零售信贷风险变化的先导和重要的参考。信用卡全市场的不良率仍然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未见拐点。从信用卡看零售信贷,零售信贷风险的明显上升是从去年开始,风险还在暴露过程中。
某城商行零售部门负责人王润石向记者补充道,目前平台合作类消费贷款风险等级最高,其核心症结在于“数据依赖陷阱”——银行过度依赖平台提供的用户画像,而助贷机构通过流量垄断形成数据黑箱,导致风控模型失真。助贷新规要求银行自主开展风险评价后,部分机构因缺乏原生数据积累,不得不面对“停贷则规模暴跌、续贷则不良高企”的两难。
另外,王润石提示道,高房价城市抵押经营贷的隐性风险值得警惕,深圳方面的数据显示房价每下跌10%,抵押贷逾期概率上升1.2个百分点;更复杂的是“用途穿透难”问题,约15%的此类贷款违规流入楼市,一旦抽贷将引发连锁反应。
零售信贷风险压力或延续
面对零售信贷风险上升,银行业正在积极应对。部分银行已在风险防控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兴业银行和平安银行的信用卡不良率以及个人住房不良率均较2024年年底有所减少,其中兴业银行信用卡不良率降低0.36个百分点,个人住房不良率降低0.06个百分点;平安银行信用卡不良率降低0.26个百分点,个人住房不良率降低0.19个百分点。
兴业银行副董事长、行长陈信健说,这几年,兴业银行下大力气,推动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信用卡三大领域风险化解和业务转型,通过总行领导挂钩督导与风险防控敏捷小组攻坚等机制,取得良好成效,新发生不良峰值已经过去。
平安银行党委书记、行长冀光恒在业绩说明上强调,该行零售业务的风险结构已发生显著变化。冀光恒表示,两年前该行就开始主动调整,如今零售贷款不良已出现明显拐点,高风险资产压降成效显著。
平安银行管理层透露,上半年该行持续压降“新一贷”、信用卡等中高风险业务规模,其中,信用卡余额较高峰时期压降超过1000亿元。
王润石认为,当前零售信贷风险仍处于结构性释放期,拐点尚未出现,这种压力至少将延续至2026年一季度。从数据看,今年二季度行业零售贷款不良率虽微降至1.27%,但结构性矛盾突出,部分银行的平台合作类消费贷不良率更是高达12.37%,形成显著风险敞口。
王润石建议,银行零售业务的风控体系需进行范式革新,摆脱对抵押品的过度依赖。可参考广州市试点的“信用融资服务官”制度,通过网格化服务采集企业用电、用工等非财务数据,将小微贷审批通过率提升15个百分点的同时,不良率控制在1.5%以下。
谈及下一步零售业务的发力方向,田利辉认为,零售业务突围的关键在于“质效双升”。一是科技赋能精准风控,实现不良率下降;二是聚焦高价值客群,放弃低质量增量,转向“优质客户+优质区域”;三是深化场景化服务,将金融嵌入教育、医疗等民生场景,提升黏性。务必避免盲目扩张,以“质量换增长”才是可持续路径。
王润石向记者分析称,银行突围的核心是从“资金放贷”转向“价值创造”,构建“服务-数据-生态”三位一体模式。在客户经营层面,可借鉴“生命周期陪伴”理念:针对Z世代设计“职业培训分期+实习对接”产品,结合养老金上调政策开发“养老社区入住权+理财”组合产品,将金融服务嵌入生活场景。另外,B+C联动是关键突破口。通过C端消费数据反哺B端服务,例如为社区商户提供“收银系统+库存融资+会员管理”一揽子方案,既降低获客成本30%以上,又通过交易数据优化风控模型。在技术应用上,联邦学习技术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解决小微客户信息不对称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