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8-05 05:18:31 股吧网页版
银行业锚定“五篇大文章”不放松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金融动力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张娟娟

  证券时报记者张娟娟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中坚力量,通过紧紧围绕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积极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从服务成果来看,银行对“五大主题债券”承销金额4年提高21倍,对科技型企业贷款大幅增长,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也蓬勃发展。

  本期《多维度解析“五篇大文章”》系列报道聚焦银行业,呈现其在锚定“五篇大文章”目标中的实践成果,并梳理发展过程中显露出的问题,为银行业更精准地服务国家战略、推动“五篇大文章”落地提供参考。

  围绕“五篇大文章” 债券承销发行双向发力

  2024年5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的《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明确,未来5年,银行业保险业多层次、广覆盖、多样化、可持续的“五篇大文章”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相关工作机制更加完善、产品更加丰富,服务可得性、覆盖面、满意度大幅提升,有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自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以来,银行业紧紧围绕“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五大领域积极行动、精准发力、丰富供给,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质效。

  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银行业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扮演着政策落地“执行者”、资源配置“枢纽者”、产品服务“创新者”以及风险防控“守护者”等多重角色。在债券承销和发行中,银行发挥主力军作用。

  债券承销方面,根据Wind数据,银行承销的科技、绿色、普惠、养老及数字五大主题债券(简称“五大主题债券”)总额由2020年的310亿元左右上升至2024年的6916亿元左右,增幅超过21倍;今年前7个月,银行对五大主题债券承销总额已超过去年全年。

  从五大主题债券承销金额占比来看,由银行承销的金额占比从2020年的28.72%上升至2024年的35%左右,今年前7个月承销占比超过40%,达到41.28%,仅次于券商。

  债券发行方面(按发行日统计),2022年以来,每年由银行发行的五大主题债券总额持续超过5000亿元,占全市场发行的五大主题债券总额比重持续超过25%,其中绿色主题及普惠主题债券贡献较大。今年前7个月,由银行发行的五大主题债券总额超过7700亿元,占比36.33%,其中科技创新债发行额已超过2350亿元。

  挑起信贷大梁精准滴灌三大领域

  信贷作为核心业务之一,银行不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同时持续优化信贷结构,对科技、绿色、普惠三大领域的精准滴灌力度大幅增强。

  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截至二季度末,科技型中小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3.46万亿元,同比增长22.9%;高新技术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18.78万亿元,同比增长8.2%。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42.39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4.4%;人民币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5.57万亿元,同比增长12.3%;本外币涉农贷余额53.19万亿元,同比增长7.4%。

  从科技金融来看,根据企业预警通的数据,截至2024年末,近70家银行对科技型企业贷款总余额达到6.5万亿元,其中12家银行贷款余额超过千亿元,包括招商银行、江苏银行、上海银行等,当年年末贷款余额较上一年末均有上升。

  根据Wind数据,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划分,A股中有19家上市银行完整披露了2022年至2024年科技相关行业的贷款余额(主要统计“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两个行业,简称“科技行业”)。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这19家银行对科技行业贷款余额为7474.29亿元,较上一年末增加34%以上。其中,浦发银行对科技行业的贷款余额超过1350亿元,较上一年末增幅超过20%;北京银行、兴业银行对科技行业的贷款余额均突破千亿元;江苏银行、重庆银行、浙商银行对科技行业的贷款余额较上一年末增幅均超过50%。

  从绿色金融来看,有52家上市银行(含A股、港股)完整披露2022年至2024年绿色信贷余额,2024年末合计超过27万亿元,较上一年末增加20%以上(可比口径,下同),占全市场绿色贷款余额比重超过75%。西安银行、瑞丰银行及郑州银行等2024年末绿色信贷余额较上一年末翻倍。

  从普惠金融来看,有50家上市银行(含A股、港股)完整披露普惠型小微企业信贷数据,2024年末合计贷款余额超22万亿元,较上一年末增长超一成,占全市场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比重接近67%。其中,国有大行增长幅度相对领先,如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的增幅均超过25%。

  以总资产前20的上市银行来看(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截至2024年末,江苏银行、上海银行等对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较上一年末均增加10%以上,招商银行增长9.73%。20家银行2024年末绿色信贷余额较上一年末全部实现增长。17家银行2024年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较上一年末实现增长。

  丰富养老金融产品高效服务银发经济

  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仅靠基本养老保险已难以满足老年人对生活品质日益增长的需求。今年年初,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的《银行业保险业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要求,银行保险机构深入参与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加大对银发经济的金融支持。

  在政策支持下,养老金融产品逐渐丰富多样,从养老储蓄、养老理财产品到个人养老金产品、养老年金保险等。银行围绕养老供需两端健全服务体系,做深做广养老金托管、受托管理业务,全面服务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根据中国理财网数据,截至2025年7月,6家理财公司发行的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共计35只,其中工银理财、中银理财、农银理财发行数量较多。《2024年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末,6家理财公司发行的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累计销售金额超过90亿元。

  养老金托管及受托管理方面,截至2024年末,工商银行各项养老金管理规模近5万亿元,其中养老金托管规模3.3万亿元;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养老金托管规模均超过1万亿元,其中招商银行托管规模达到1.33万亿元,较上一年末增加2800亿元。

  农业银行养老产业金融支持力度快速加强,截至2024年末,其养老金托管规模超过7500亿元,受托管理养老金规模超过3100亿元,较上一年末增长近25%,养老产业贷款余额109.7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8%。

  作为首批试点银行,中国银行个人养老金账户开户数量超千万;民生银行、中信银行个人养老金账户累计均超过200万户。

  持续加码科技投入赋能数字金融建设

  数字金融是银行业做好“五篇大文章”的关键一环。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印发的《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支持金融机构以数字技术赋能金融“五篇大文章”。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数字技术能有效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率以及创新活力,并助力银行更精准地为实体经济提供优质服务。

  近年来,银行业不断加大信息科技投入,以探索金融科技赋能业务发展的实践场景和创新路径。根据Wind数据,完整披露相关数据的20家上市银行(含A股、港股)信息科技投入总额从2021年的1603亿元左右稳步提升至2024年的1884.75亿元,投入占营收比重由2021年的3.07%提升至2024年的3.78%。企业预警通数据显示,非上市银行2024年信息科技投入占营收比重均值约为3.5%。

  按银行性质划分,20家上市银行中,股份制银行的信息科技投入占比较高,2024年达到4.31%,较2021年提升超0.8个百分点;城商行2024年投入占比达到4.2%,较2021年提升近1.3个百分点。6家国有大型银行2021年至2024年信息科技投入总额持续超过千亿元,其中2024年达到1254.59亿元,较2021年增加近17%,投入占营收比重3.56%,较2021年增加0.6个百分点以上。

  工商银行信息科技投入金额居首位,2024年超过285亿元。公司全面深化数字工行建设,以“数据和技术”为驱动,为业务经营赋能。截至2024年末,工商银行累计授权专利4957件,全行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贷款近9000亿元,较期初增幅10.63%;个人手机银行客户规模达5.88亿户,保持行业第一。

  招商银行2021年至2024年信息科技持续投入超百亿元。2024年公司将《招商银行数字化转型发展规划纲要(2023—2025)》升级为《招商银行数字金融建设三年规划纲要(2023—2025)》,明确从“线上招行”迈向“数智招行”的转型方向,截至2024年末,公司重点业务处理效率较上年末提升58.32%;智能填单功能平均识别时效低于3秒,客户填单时长缩短超过80%,智能填单准确率99.58%。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