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中国海油发布了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76.08亿元,归母净利润695亿元。中国海油净产量同比增长6.1%,其中天然气增幅达12.0%。分红方面,中国海油董事会决定派发2025年中期股息每股0.73港元(含税),约合人民币0.67元,派息总额约合人民币316.02亿元。
国内外油气产量均超历史同期最优水平
今年以来,国际油价宽幅震荡,布伦特原油均价同比跌幅为15.1%。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国海油围绕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增储上产,坚定科技创新驱动,扎实推进绿色发展,坚持提质降本增效,价值创造能力稳步提升。
国内勘探方面,今年以来,中国海油共获得5个新发现,分别为龙口25-1、锦州27-6、曹妃甸22-3、涠洲10-5和涠洲10-5南,并成功评价18个含油气构造。其中,在渤海湾盆地获得新发现锦州27-6和曹妃甸22-3,分别展现了古近系岩性领域广阔的勘探前景和浅层岩性良好的勘探前景;在北部湾盆地获得新发现涠洲10-5南,实现了中国南海海域首个变质岩潜山勘探领域的重大突破。陆上非常规天然气勘探进展顺利,储量稳步增长。
海外勘探方面,围绕战略重点区积极布局。伊拉克Block7区块石油合同和哈萨克斯坦Zhylyoi区块石油合同于报告期内签署并生效。圭亚那深水立体勘探持续增储,首次签署哈萨克斯坦勘探新区块石油合同,进一步拓展海外勘探潜力。
油气产量方面,上半年,公司净产量达384.6百万桶油当量,同比增长6.1%,国内外产量均超过历史同期最优水平。报告期内,渤中26-6油田开发项目(一期)、文昌9-7油田开发项目以及巴西Buzios7、Mero4等10个油气田顺利投产,展现了优秀的项目执行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海油旗下的亿吨级油田——垦利10-2油田群开发项目(一期)于今年7月投产。该油田探明地质储量超过1亿吨,是渤海湾盆地凹陷带浅层发现的首个亿吨级岩性油田。据介绍,垦利10-2油田分为一期、二期两个开发项目。此次投产的一期开发项目主要生产设施包括新建1座中心处理平台和2座无人井口平台,计划投产开发井79口,预计高峰日产油气当量约3000吨。
分区域来看,上半年中国油气净产量为266.5百万桶油当量,同比上升7.6%,主要得益于“深海一号”二期等项目的产量贡献;海外油气净产量为118.1百万桶油当量,同比上升2.8%,主要得益于巴西和圭亚那项目带来的产量增长。
报告期内,公司天然气生产势头强劲,产量同比大幅增长12%。东方29-1气田开发项目、东方1-1气田13-3区开发项目先后投产,深海一号、渤中19-6等在产大气田产量不断攀升。随着深海一号二期天然气项目全面投产,“深海一号”大气田高峰年产气量有望超过45亿立方米,成为中国最大海上气田。
持续强化油气主业科研攻关
上半年,中国海油持续强化油气主业科研攻关,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工业化推广先进地震数据采集技术,规模化应用先进处理技术,大幅提升了深层地震资料品质,夯实了深层勘探资料基础;规模化应用有缆/无缆智能分注技术,助力中国海上油田自然递减率降至9.5%,创历史最好水平;全面推进优智钻完井建设,实现示范项目提速26%。
中国海油进一步提升效益与智能化水平,赋能油气勘探开发降本增效。“深海一号”智慧气田获中国“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荣誉称号,成为石油石化领域唯一获此殊荣的上游单位。结合海上油气生产作业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卫星遥感、无人装备与AI算法,实现对海洋溢油的精准溯源和对台风灾害的高效应急响应。开展自控系统升级改造,实现台风期间持续生产,台风模式累计已挽回产量损失超过60万吨油当量。持续完善“海能”人工智能模型,部署实施“AI+”重点场景,为产业智能化升级提供顶层指引。
上半年,通过油气生产过程节能、绿电替代、新能源发电等举措,中国海油油气清洁生产取得新成效。公司规模化应用永磁电潜泵,秦皇岛32-6油田通过精益用电管理实现节电约1800万千瓦时。公司绿电发电量超9亿千瓦时,“海油观澜号”为文昌油田群稳定供应绿电。此外,公司外购并消纳绿电5亿千瓦时。在新能源新产业培育方面,中国海上首个CCUS项目在恩平15-1平台投用,开创“以碳驱油、以油固碳”的海洋能源循环利用新模式。渤海油田规划建成中国北方海上最大CCUS中心,实现二氧化碳产、注、储一体化。
精益化管理方面,上半年,中国海油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展现了穿越油价周期的盈利韧性,油气销售收入达人民币1717亿元。公司成本管控良好,桶油主要成本为26.94美元/桶油当量,同比保持稳定。
“上半年,中国海油平稳高效推进油气开发生产,有效应对市场波动,为冲刺全年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下半年,公司将保持战略定力,持之以恒抓好安全生产,确保完成全年工作任务,奋力推动海洋能源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向新台阶。”中国海油董事长张传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