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孔海丽北京报道
巴彦淖尔乌拉特后旗67岁的牧民宝龙,收入结构有了大变化。家里开了蒙餐馆,手机支付畅通无阻,通过直播,牛羊肉销往全国各地,年轻人也愿意回来了,热闹得很。
但他仍然记得2016年开餐馆时的窘迫,因为网络缺失,打电话得骑着摩托车上山顶找信号,一座山头不行还得翻另一座,信号时断时续,像现在这样在家里开直播, 想都不敢想。
180公里外的河套灌区,技术员王建军再也不用夜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到现场测流速,而在国营新华林场,护林员们也终结了骑摩托漫山遍野巡检,却困于信号不好无法及时调度的难题。
作为祖国的北疆,巴彦淖尔坐拥绝美风光与壮阔的“三北”防护林,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粮食生产基地,却因网络通信条件差,一度陷入发展瓶颈。
转机来自通信央企,把规模性5G新基建铺进边疆,快速弥合通信鸿沟,为千年灌区装上“智慧大脑”、给边境牧区插上“数字翅膀”、助绿色林场构筑“智能防线”,让经济发展不受制约。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探访了巴彦淖尔乌拉特后旗牧区边境、国营新华林场、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感受这场通信新基建带来的乡村振兴与生产力变革。
宝日汗图:信号满格,财路大开
“宝日汗图” 如同一颗遗世独立的绿宝石,自然生态、大漠绿洲在此交融,使其成为巴彦淖尔市漠北幽静的后花园,更被誉为“戈壁草原绿洲”。
但在2023年之前,鲜少有人来到这里,没有网络的生活,让年轻人纷纷离开家乡,前往城市寻求发展机会,宝日汗图的发展也陷入停滞。
2023年,巴彦淖尔移动将自驾游线路网络服务质量提升作为助推边境旅游的重点工作。在宝日汗图,施工人员面临着施工难度大、施工期短、建设成本高等重重困难。巴彦淖尔移动通过增设900M 4G 宏站、700M 5G超远双拼等先进技术,成功解决了热门路线网络连接不畅等问题。基站成功扎根在边疆的土地上。
近年来,随着“渡.阴山”自驾游活动的广泛宣传推广,宝日汗图作为该自驾游线路的重要营地之一,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自驾游客前来打卡。网络信号的全面覆盖,极大地满足了游客的上网需求。游客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分享宝日汗图的绝美风光,也能通过手机支付,便捷享受当地的特色美食和服务。
当地牧民的生活和发展也有了巨大变化。宝龙告诉记者,现在蒙古包里和城里没区别,小朋友上网课、老年人刷短视频,都流畅得很。他们还定期开直播,通过网络宣传推广自家农家乐,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
河套灌区:5G唤醒"千年古渠"
一场以科技为引擎的变革,重新焕活了河套灌区。
河套灌区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灌区,也是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现引黄灌溉面积约1150万亩,滋养了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
但是平原自流灌区“多泥沙、缓坡降、变幅大,水面漂浮物多”等重重困难,阻碍着渠道自动化量水工作的推进。多年来,灌区一直依赖流速仪进行人工测量,不仅耗时久、劳动强度大,还需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施测和计算。
巴彦淖尔移动承担了“智慧灌区”改造项目,为河套灌区装上了“智慧大脑”,率先在国内灌区管理单位中采用5G通信技术建成行业专网,与此同时,1000余处涵盖水位、流量、闸位、气象、视频等节点的在线采集系统也相继建成。采集系统如同灌区的“耳目”,专网通信则像“神经网络”,确保信息快速、准确地传输,极大提升了灌区的信息感知能力,实现了实时、精确监测与传输。
记者在内蒙古河套灌区水量调度及信息化中心看到,河套灌区云计算中心与调度中心实现了对全灌区119处枢纽实时数据的整合,历史上首次达成联合、实时、精确监测调度,结束了灌区人工传递记录水情信息的历史。
如今,河套灌区干渠全自动在线测流,成功攻克了平原自流灌区多泥沙渠道自动测流的技术难关,切实提高了灌区水量调度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对于推动灌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改善地区生态环境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国营新华林场:织就绿色“智慧网”
走进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 在三代林场人的不懈奋斗下,3.9万亩林海郁郁葱葱,430万株树木挺拔屹立,这片土地实现了从荒漠到绿洲的奇迹蜕变。
绿色奇迹背后,由于国营新华林场地处偏僻,周边此前未部署基站,通信难题却长期困扰着林场的发展。
“以前都是靠双脚,靠骑摩托车巡查,发现问题也不好联系同事。”国营新华林场场长杜文华告诉记者,防火监测工作难以实现高效调度。
2023年6月,内蒙古移动巴彦淖尔分公司先是给林场安上了直放站,解决网络信号问题,又继续推进智慧林场建设。在防火监测方面,通过部署高清摄像头和智能传感器,结合移动网络的高速传输能力,林场能够实时监控林区动态,一旦监测到火情隐患,系统将立即发出警报,并通过网络迅速将信息传递给相关负责人,实现火灾的早发现、早处置,大大提高了防火工作的效率与准确性。
“现在坐在监控上就能实现巡查,再结合常规巡查手段,效率高太多啦。”杜文华表示。
草原深处的"算力心脏"
不只是通信网络建设,记者还在呼和浩特看到了支撑边疆变革的和京津冀算力的“超级心脏”——中国移动呼和浩特数据中心。
据记者了解,呼和浩特数据中心是中国移动集团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保障最完备的中心节点,智算规模达6.7EFLOPS,也是全球运营商最大的单体液冷智算中心,肩负国家“东数西算”布局中“援京助东”的算力使命,既能满足京津冀高实时性算力需求,也能为长三角等区域提供非实时算力支撑。
中国移动内蒙古公司云计算数据中心副总经理王科峰告诉记者,目前园区智算占比90%,通算占比10%,智算业务涵盖训练、推理全场景,可以提供包括异构算力、分布式存储、网络等IaaS基础设施服务,以及基于九天大模型和第三方平台赋能的AI开发框架和AI使能的PaaS服务,并构建了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的MaaS服务。
目前,数据中心已落地了中国移动九天大模型(2000亿参数)、中国石油昆仑大模型(3000亿参数)、百度文心千帆边缘推理,以及云游戏、云渲染等智算应用,并已形成了面向个人、家庭、政企三大市场提供的包括AR、VR、娱乐、智能家居、大模型训练推理、AI平台等智算服务。
草原特产在全国热销,千年古渠用上人工智能,护林员成为“智慧大脑”的指挥者,祖国边疆的科技之风,吹开了曾经褶皱的经济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