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因强降雨导致哈素海水库及退水渠水位持续超警戒线,堤防安全面临严峻考验时,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新兴际华队16名骨干队员携带大流量排涝车、电力保障车、炊事车等10台套专业装备,克服雨水、地面湿滑等困难,昼夜兼程610公里,投入排涝抢险中。
在甘肃榆中遭遇连续强降雨,引发山洪灾害时,中国华电在当地各风光场站紧急组建24支党员突击队,聚焦升压站、综合楼等核心设施及周边环境,重点排查洪涝隐患保障电力稳定供应,并向甘肃省财政厅捐赠1000万元,专项用于支持抗洪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
在前不久华北地区持续强降雨,北京、河北等地通信设施受损严重时,中国移动各地工作人员借助抢修车辆、发电油机、卫星电话、卫星背包基站、应急通信车等方式,为应急、气象、交通等重点部门单位开通免停机服务,在营业厅和热线开通绿色通道,上线视频AI客服,处理群众紧急服务,在暴雨中架起通信“生命线”。
近期,我国有的地区出现暴雨等极端天气并随之而来出现多种灾害,部分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危急时刻,国资央企闻“汛”而动、向险而行,迅速集结专业救援力量奔赴受灾地区,以责任担当筑起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钢铁堤坝”。
争分夺秒奔赴抢险救援一线的背后,国资央企应急能力建设路径正不断创新、央企应急救援体系正持续优化,并为统筹资源调配、科学高效救援创造了有利条件。
今年7月22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在调研中央企业应急救援综合平台运行情况时表示,要建立健全运行管理制度,加快构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力量协调、安全规范的中央企业应急救援长效机制。要全力做好汛期应急准备工作,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同联动,督促指导有关中央企业发挥装备、技术、人才优势,提升抢险救援专业化水平,保持应急备勤状态,确保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出国资央企应有贡献。
业内人士表示,当下国资央企已与应急管理、消防、社会等应急力量“一盘棋”统筹,融入国家应急力量体系。例如,依托中国安能加挂“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工程应急救援中心” 牌子,并在其所属多地分公司加挂相应基地牌子,同时与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等央企建立应急联动工作机制。
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上,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等单位支持,中央财政投入一定资金,实施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其中有些国家安全生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依托央企建设,覆盖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领域。在应急技术装备研发上,新兴际华集团规划安全应急装备体系,布局低空应急产业,研发先进无人机等装备,开发 “智安大模型” 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等等。
有专家认为,持续优化央企应急救援体系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在政策支持、体系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协同推进,以提升国资央企在国家应急救援工作中的能力与成效。特别是需要加大国有资本对应急产业的投入,强化国资央企在防灾减灾救灾、应急物资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有效供给,推动应急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提升央企在应急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应急救援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