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数字新基建正成为汽车产业拥抱“三新经济”、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引擎。
“5G广泛融入千行百业,已覆盖国民经济的86个行业大类,5G+工业互联网项目累计超过1.85万个,成为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重要引擎,‘人工智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落地,‘三新经济’增长值超过24万亿元。”9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钟志红在2025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上表示。
这一数据展现了新技术对包括汽车产业在内的实体经济的强大赋能效应,而“三新经济”的蓬勃发展,也为汽车产业的变革提供了广阔舞台。
据了解,“三新”经济是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内容的经济活动的集合。新产业指应用新科技成果、新兴技术而形成一定规模的新型经济活动;新业态指顺应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需求,依托技术创新和应用,从现有产业和领域中衍生叠加出的新环节、新链条、新活动形态;新商业模式指为实现用户价值和企业持续盈利目标,对企业经营的各种内外要素进行整合和重组,形成高效并具有独特竞争力的商业运行模式。对于汽车产业而言,这一定义正精准对应着其从传统制造向智能网联、绿色低碳转型的全过程。
当前,汽车产业已成为“三新经济”的重要应用场景和实践载体。在新产业方面,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深度融合的汽车产品不断涌现,固态电池、一体化压铸、800V高压平台等新技术快速落地;在新业态方面,基于5G和自动驾驶的Robotaxi、智能公交等出行服务模式在多地试点推广,V2G(车网互动)、光储充一体化等能源服务新业态逐渐成形;在新商业模式方面,车企纷纷从“制造端”向“用户端”转型,推出电池租赁、自动驾驶订阅、车辆全生命周期服务等创新模式,重构企业盈利逻辑。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一级巡视员曾宇则指出,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量子信息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加速融合创新,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技术的群体突破和交叉融合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持续开辟新场景、新赛道;信息基础设施加速向泛在接入、高速互联、智能高效、绿色低碳方向演进,并与传统基础设施深度融合,为新型工业化注入新动能、提供新要素、构建新形态,成为重塑工业体系和全球格局的重要变量。
记者了解到,在汽车领域,新技术融合正催生智能网联汽车这一全新产业方向,从L2级辅助驾驶的普及到L3级自动驾驶的商业化冲刺,从单一交通工具到“移动智能空间”的转变,都离不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
基础设施的完善是汽车产业拥抱“三新经济”的重要前提。“中国移动已经建成全球目前规模最大的5G网络,目前建成5G基站260万个,5G-A网络已经覆盖全国所有的城市。5G+北斗高清差分导航网站建了超4400个,为低空经济、低空无人机、自动驾驶提供高精度的导航信息。”中国移动副总经理程建军表示。
目前,5G网络为汽车的车路协同、实时数据传输提供了高速稳定的通道,而5G+北斗高清差分导航网则为自动驾驶的高精度定位需求提供了关键保障,这些基础设施的布局,正让汽车产业在智能网联的赛道上加速前行。
中国铁塔副总经理刘国锋表示,我们变“通信室分”为“数字室分”,运用数字信息技术提升地下及遮蔽空间治理能力,支撑室内导航、智能驾驶、国防应急等信息化应用。
刘国锋还表示,中国铁塔强化高质量科技供给,聚焦新一代移动通信、算力网络、室分+北斗、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关键核心技术,持续加强科研攻关。
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持续演进和“三新经济”的深入发展,汽车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未来,在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和政策支持的多重驱动下,汽车将不仅是交通工具,更将成为“三新经济”浪潮中具有活力的创新载体之一,推动交通、能源、城市治理等领域实现系统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