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传统计算机是在一条一条地翻阅字典,那么量子计算机就像是同时打开了字典的所有页码,实现“并行”查找——这种革命性的计算方式为我们打开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在此背景下,中国移动近日在量子科技前沿创新论坛上发布了“无极一号”离子阱量子计算实验装置,迅速引起业内广泛关注。作为全球用户规模最大的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为何“跨界”押注量子计算这一前沿领域?
答案与未来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密切相关。6G作为通感算智(通信、感知、算力、智能)深度融合、空天地一体、全域覆盖的新一代移动信息网络,其复杂的网络结构和激增的天线数量,使得网络整体计算复杂度与能耗大幅提升。而量子计算被视为继经典计算后的下一代算力范式,其并行处理能力理论上可实现指数级提升,有望解决网络大规模优化、复杂信号处理等经典算力难以突破的痛点,为通信技术革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根据全球量子企业路线图,到2030年,主流技术路线有望实现千级至万级物理量子比特的操控,逻辑错误率将显著降低,可满足特定领域的通用量子计算应用需求。
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宇红阐释了中国移动布局量子计算的深层考量:“量子计算、6G网络、人工智能相互融合赋能成为信息技术发展新趋势,带来技术变革新机遇。”
那么,中国移动具体如何落子?
实际上,中国移动自2019年起便超前布局量子计算,已牵头承担十余项国家级重大科研任务,在基础软件、核心算法模型等关键领域形成一批重大攻关成果。本次发布的“无极一号”离子阱量子计算装置定位为通用量子计算与算法验证的科研基座,具备100量子比特精准操控能力,单比特保真度、双比特保真度等关键指标达业界一流水平,后续将统一接入中国移动“五岳纪元”量子计算云平台。
据了解,“五岳纪元”量子计算云平台目前已并网4种技术路线的量子计算机,成为首个入驻科技部国家超算互联网的量子云平台。
“我们以装置为基,打造科研基座,支撑全栈研发;以软强硬,突破规模和保真度瓶颈;以云带量,实现”通、智、超、量“(通算、智算、超算、量子计算)四算融合调度;以用促研,挖掘量子算法潜力。”黄宇红总结了中国移动在量子领域的系统化布局。
就在“无极一号”发布当天,中国移动牵头成立量智融合创新联合体,推动产学研用协同攻关。中国移动表示,将深度实施量子计算装置开放、量智融合创新联合体共建、量通智融合应用赋能三大计划,发挥央企在创新资源汇聚、应用场景落地等方面的资源禀赋优势,与产业链各环节协同攻关,加速量子产业化进程。
这些举措,旨在系统应对当前量通智融合在理论、工程与应用方面面临的多重挑战,包括能力边界不明、硬件能力弱、软件生态割裂等问题。
不仅中国移动,国内头部通信企业也纷纷布局量子领域:中国电信成立了中电信量子集团,并推出“天衍”量子计算云平台;中国联通也在探索建设四算融合云平台。
三大运营商的集体“跨界”,既体现出央企响应国家战略的使命感,也折射出行业对信息基础设施代际跃迁的前瞻判断——当通信网络从传统的“连接管道”全面迈向“算网一体”的算力中枢,量子技术已从“可选项”转变为“必答题”。
面向未来,随着量通智融合持续深化,一条网络为基、算力为核、量子赋能的新型基础设施发展路径,正变得愈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