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隆基绿能(601012)与晶科能源(688223)发布中英双语联合声明,正式宣布双方全球专利纠纷达成全面和解。至此,这场持续近一年、横跨中、美、日、澳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光伏行业“专利大战”,终以“握手言和”的方式落下帷幕。
根据和解协议,双方明确终止全球范围内全部专利纠纷法律程序,并就各自持有的部分核心专利达成交叉授权的商业安排。
《财中社》关注到,这场专利纠纷的背后,是光伏行业产能过剩引发的全链条经营压力,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即使像隆基绿能和晶科能源这样的头部企业也难逃亏损。而和解的达成,实则是行业从价格竞争转向技术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技术路线之争点燃全球诉讼战火
这场行业瞩目的专利纠纷,实则是光伏技术迭代期路线竞争的必然爆发。时间线拉回2024年下半年,彼时光伏行业正从价格驱动的粗放增长,艰难转向技术创新主导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而TopCon与BC两大N型电池技术路线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
晶科能源率先发难,底气源于其构建的专利壁垒。2024年年报显示,截至年末公司全球专利申请超4400件、授权超3000件,发明专利申请占比67%,更是全球N型TopCon相关专利数量最多的企业。
2024年12月,晶科通过全资子公司上饶新源越动科技,先后在中国、日本、澳大利亚起诉隆基,直指其HPBC组件产品侵犯TopCon核心专利,意图通过知识产权手段遏制隆基在N型市场的扩张势头。
面对攻势,押注BC技术路线的隆基绿能迅速展开反击。2025年初,隆基绿能在美国反诉晶科能源侵犯其TopCon技术相关专利,同时在国内起诉其涉嫌侵权太阳能电池模块封装专利,将纠纷战场延伸至全球主要光伏市场。
据不完全统计,10个月内双方累计在中、美、欧、日等多地提起至少13起相关诉讼案件。这场被业内称为"新王与旧主"的对决,不仅是两家企业的商业博弈,更被视作光伏产业技术革新的“导火索”。
这场被业内称为“新王与旧主”的对决,早已超越两家企业的商业博弈范畴,从行业意义来看,它更像是光伏产业技术革新的“导火索”:一方面标志着行业竞争已从过去的“产能规模战”“价格战”,正式升级为“技术专利战”“标准话语权战”;另一方面也揭示出,知识产权已成为企业守护市场份额、构筑竞争壁垒的核心筹码,谁掌握更多核心专利,谁就能在技术迭代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此次和解中,双方达成的核心共识是“专利交叉授权”。业内认为,这种技术互补模式不仅减少了重复研发内耗,更有望为行业树立知识产权合作的新标杆,为后续更多企业解决专利纠纷提供参考范式。
行业寒冬下的经营困局
专利纠纷的背后,是光伏行业产能过剩引发的全链条经营压力。
2024年,光伏行业产能过剩危机全面爆发,供需失衡引发的价格暴跌沿产业链自上而下传导,从上游原材料端直抵下游组件端,形成全链条承压的严峻格局。
在此背景下,即便头部企业也难以独善其身,隆基绿能与晶科能源的业绩数据同步呈现下滑态势,经营压力进一步凸显。
2024年,晶科能源实现全球组件出货接近100GW,同比增长18.28%,公司在年报中披露,组件出货量第六次登顶行业第一,但亮眼的市场表现背后,业绩已千疮百孔。
这一年,晶科能源营收达924.71亿元,同比下滑22.08%,终结此前连续5年的增长态势;归母净利润仅余9893万元,同比暴跌98.67%,扣非归母净利润更是出现9.32亿元的亏损,盈利能力已逼近盈亏临界线。
进入2025年上半年,颓势进一步加剧。晶科能源营收降至318.31亿元,同比降幅扩大至32.63%,仅相当于2023年全年营收的38%,业务收缩趋势尤为明显。盈利端彻底由盈转亏,归母净利润亏损达29.09亿元,毛利率更是跌至-2%。
与此同时,晶科能源财务风险同步攀升,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资产负债率升至74.07%,有息负债率较年初激增5.92个百分点至32.47%,半年内有息负债增加约65亿元;经营性净现金流净流出38.1亿元,较2024年同期翻番,资金链压力陡增。
押注BC技术路线的隆基绿能同样未能幸免。2024年,隆基营业收入同比大跌36.23%,归母净利润亏损86.18亿元,位列光伏板块亏损榜首。2025年上半年,隆基虽凭借BC技术差异化优势实现阶段性减亏,但仍未摆脱深度亏损区间。半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28.13亿元,同比下降14.83%;归母净利润亏损收窄至25.69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52.31亿元亏损减亏26.61亿元,主要得益于运营提效与资产减值损失减少。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隆基上半年硅片出货量达52.08GW(对外销售24.72GW),电池组件出货量41.85GW(其中组件39.57GW),但"增量不增收"的窘境进一步凸显了行业价格战的残酷性。在此背景下,公司被迫压缩费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分别同比大幅下降37%和23%。
专利战的“终局”还是“新局”?
专利诉讼历来是"烧钱游戏",全球多法域诉讼需承担高昂的律师费、调查费及潜在赔偿成本。对于2024年亏损86.18亿元的隆基与业绩大幅承压的晶科而言,资源约束已十分明显,晶科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同比减少56.95%,隆基则通过管理简政、流程提效压缩非核心开支,全力保障技术研发。
“价格战已经让行业利润见底,再打专利战就是‘自耗元气’。”一位长期跟踪光伏行业的分析师直言,“两家企业都清楚,与其在法庭上消耗资源,不如通过合作实现技术互补。”
从联合声明释放的信号来看,双方和解绝非偶然,声明明确提出,“两家企业始终将持续技术和产品创新置于战略核心,持续投入研发并积极布局全球知识产权,展现出对创新价值和知识产权保护的高度认同与长期承诺”。
此次和解体现了尊重知识产权、寻求合作共赢的意愿,更为行业树立了长期可持续知识产权伙伴关系的典范。但是,在业内人士看来,隆基与晶科的和解,短期内为光伏行业知识产权竞争按下了“暂停键”,但这并不意味着专利战的终结。
2025年以来,除隆基与晶科外,天合光能(688599)、阿特斯(688472)、晶澳科技(002459)、正泰新能等多家头部企业也相继卷入专利诉讼,行业知识产权竞争愈发激烈。
此次“世纪大和解”更像是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范式,通过交叉授权实现技术共享,推动行业从“零和博弈”走向“协同创新”。双方在声明中明确表示,“继续加大新技术研发,加速先进技术的商业化与应用创新,并在未来探讨更深层次的合作。”这种合作模式有望鼓励更多光伏企业投入研发创新,避免陷入“低水平专利诉讼”的内耗,构建健康有序的知识产权生态。
从行业发展来看,这场和解是光伏产业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突破”的重要信号。当前,国家能源局、工信部等相关部委已明确提出治理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退出,技术创新成为企业穿越周期的核心竞争力。而隆基与晶科的合作,或将加速行业技术整合,推动光伏产业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