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储能+氢能的多元协同是构建韧性能源体系的关键。”巴西时间11月15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会议期间,隆基绿能(601012.SH)创始人、首席技术官李振国在演讲中,多次强调了储能的作用。
李振国表示,隆基的愿景是超越单一的光伏发电,构建一个深度融合的绿色能源生态系统。通过绿色电力、储能系统和氢能生产的有机衔接,实现发电、储电、用电全链条的清洁能源覆盖,构建真正普惠可达的清洁能源生态。
这是隆基绿能高管在公开场合中,对于储能业务的鲜少描述。
作为硅片和组件双料巨头,隆基绿能此前业务重心均在光伏产业链上,后选择将氢能作为第二业绩增长点,对同行大力进军的储能板块,则迟迟未涉足。
日前,光伏龙头隆基绿能控股精控能源的消息,震动光储领域。
11月13日,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公示内容显示,隆基绿能拟通过收购股权、增资入股、表决权委托的形式,取得精控能源控股权。
交易前,自然人合计控制精控能源44.79%股权对应的表决权,单独控制精控能源。交易后,隆基绿能将持有精控能源61.9998%的表决权,并单独控制精控能源。
至此,隆基绿能正式入局储能,也意味着,国内前四大光伏组件龙头在这一赛道汇合了。
从去年起,隆基绿能对于氢能及氢能业务的态度就发生了转向。当时市场流传的信息称,李振国认为,隆基或将氢能业务由第二曲线“降级”至第三曲线,光伏储能融合应用方面的业务更有可能成为第二曲线。
此后,在业绩会等公开场合,隆基绿能高管多次被问及对于储能业务的看法,但该公司始终未有实质性动作。直到今年9月,界面新闻独家获悉,隆基绿能拟通过收购精控能源股份,以实现储能业务的布局。
精控能源成立于2015年,总部位于江苏苏州高新区,是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官网显示,精控能源有三大主业,分别为动力电源系统、智慧储能系统、氢燃料电池系统。
精控能源的股东中,有不少新能源相关企业。其官网的股东信息中,就包括了阿特斯(688472.SH)、大洋电机、固德威(688390.SH),另外还有苏州高新、朝希资本等。
天眼查显示,精控能源有五轮公开融资经历,目前最新是2023年的D轮,其获得超三亿人民币投资。
在隆基绿能入主前,天眼查显示精控能源的法人为沈俊英;董事长为SHI MINJIE(施敏捷),此人也是最大股东,持股比例约17.98%。该公司第二大股东为有苏州国资背景的苏州高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比例6.7%。
对于目前的隆基绿能来说,精控能源是一个合适标的。其已经拥有的现成的产品和渠道,且该公司海外高利润市场业务拓展较广。
官网数据显示,精控能源在全球自有产能31 GWh,全球并网量10 GWh以上。
从这一产能看,隆基绿能靠精控能源拥有的储能系统产能,已经在组件龙头中位居前列。其他企业中,天合光能(688599.SH)拥有25 GWh系统产能。据界面新闻获悉,该公司还拥有25 GWh上游电芯产能。
阿特斯(688472.SH)预测,其今年底储能系统产能将达15 GWh、电芯产能3 GWh,明年底将分别增长到24 GWh、9 GWh。晶科能源(688223.SH)现拥储能产能12 GWh。
晶澳科技(002459.SZ)在公开资料中未能搜索到储能产能数据,该公司对于储能的宣传和披露一直不多。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其储能业务实现累计出货超12 GWh。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精控能源目前的产能和市场渠道,有望支撑隆基绿能在光伏龙头的储能之争中,走在相对前沿的位置。
公开资料显示,2025年以来,精控能源先后在芬兰、意大利、美国拿下多个储能订单,规模共计3.28 GWh。
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数据显示,在2024年度国内市场储能系统出货量、国内用户侧市场储能系统出货量两份榜单中,精控能源分别排名第九与第七。
隆基绿能愿意入局储能,很明显是看到了光储融合可带来的“甜头”。
此前同在光伏赛道的阳光电源(300274.SZ)和阿特斯,近两年逐步将主业调整至储能板块,这使得它们在行业调整期中也未曾亏损。尤其是阳光电源,无论是业绩还是股价均屡创新高。
从时间上看,阿特斯和天合光能是最早看重储能业务的光伏组件龙头,均于2015年前后就开始布局。
近两个多月,天合光能连续披露了四则储能订单公告,储能业务的“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11月18日,天合光能公告,其控股子公司天合储能分别与北美、欧洲、拉美三大区域的客户,签订了合计2.66 GWh的储能产品销售合同,其中与北美区域客户签订的合同规模达1.08 GWh。
月初,天合储能与Pacific Green Energy Group Pty Ltd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将在2026-2028年期间,为后者供应5 GWh的电网级电池储能系统。Pacific Green则负责澳大利亚及其他国际市场多个项目地点的开发与项目交付工作。
10月底,天合储能宣布与欧洲区域客户签订了超1 GWh的储能产品销售合同。9月,天合储能与中国、拉美、亚太三大区域的三家客户签订了合计2.48 GWh的储能产品销售合同。
据界面新闻统计,近期天合光能公布的储能订单量超过11.14 GWh。
去年,天合光能储能板块实现出货量4.3 GWh。这意味着,仅近期的四则订单量,就已经是其去年出货的近三倍。
天合光能今年的储能出货目标为8-10 GWh。此前,该公司已经宣布海外储能在手订单超10 GWh,明年预计出货量将增长50%以上。
界面新闻了解到,目前天合光能给明年定的储能发货量目标是15-16 GWh。
昔日全球组件出货第五的阿特斯,正将战略重心加速转向储能领域。
近日,阿特斯披露其控股股东CSIQ的业绩情况,据财报预测,明年CSIQ储能出货量可达14-17 GWh。
今年前三季度,阿特斯大储出货5.8 GWh,同比增长32%;其中三季度出货达2.7 GWh,同比增长50%,环比增长27%,创单季度出货新高。
晶科能源于2020年底,将储能业务正式加入其经营范围。去年,该公司储能系统出货量为2 GWh,今年前三季度一达3.3 GWh。
该公司在业绩会上提及,叠加海外占比的显著提升,其储能业务盈利能力明显改善。预计四季度储能业务有机会实现扭亏,明年将开始贡献盈利。
晶澳科技自2022年进军储能,目前已建立储能相关事业群。但相对于其他龙头,其储能业务并不突出。财报显示,围绕分布式户用、分布式商用以及集中式光伏电站,其已推出三个系列的储能产品。
前四大龙头入局后,作为全球硅料及电池老大及第五大组件商的通威股份(600438.SH),对于储能的态度也备受市场关注。
日前,通威股份创始人刘汉元在接受界面新闻等媒体采访时表示,前几年曾调研储能产业,它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规模,但国内企业如宁德时代(300750.SZ)、比亚迪、阳光电源等已经走到了前列。
他认为,产业内应当有所分工、有所区别,实现差异化竞争,在应用端大家相得益彰,共同推动整个过程更快发展,更多时候是通威的选题。适当的分工与协作,大家在一个能源转型的大舞台上共同献艺,发展得更好。
不过,通威股份在入局组件环节前,也曾表达产业链分工的必要性。在光储融合更为火热的未来,未必不会有更多光伏企业“顺势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