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报中证网讯(王珞)2025年9月30日,江苏常熟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1128)迎来登陆资本市场九周年的重要里程碑。九载春秋,常熟银行从一家地方农信社起步,以“一张小微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成长为资产规模超4000亿元、服务网络覆盖六省千镇万村的农村金融领军者,在普惠金融赛道上书写了独具特色的“常银答卷”。
九年跨越:从“千亿元”到“四千亿元”的质变之路
2016年9月30日,常熟银行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鸣锣上市。九年间,这家以“支农支小”为初心的银行,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上市以来,银行总资产规模实现大幅度跃升,截至2025年6月末,总资产从上市初的1224亿元增至4012亿元,总存款突破3100亿元,总贷款突破2500亿元;银行经营效益长期保持稳健,2025年上半年营收60.62亿元、净利润19.69亿元,连续16个季度保持双位数增长;银行整体资产相当优质,截至2025年6月末,不良贷款率仅0.76%,拨备覆盖率高达489.53%,风险抵御能力稳居上市银行前列。
此外,作为全国首家投资管理型村镇银行(兴福村镇银行)的发起者,常熟银行将“常银模式”复制到全国。其旗下31家兴福村镇银行贷款规模较上市时增长超9倍,成为全行增长的重要引擎。这些数字背后,是常熟银行对“小而美、专而精”发展路径的坚守。
战略定力:三把钥匙解锁成功密码
上市九年来,常熟银行将其成长的核心逻辑浓缩为“坚持、传承、创新”三把钥匙,三者相互支撑、协同发力,推动银行在“支农支小”的特色道路上持续稳健前行。
第一把钥匙是坚持。自成立以来,常熟银行始终将服务“三农”、小微企业作为核心战略。2009年,该行引入德国IPC微贷技术,聚焦小微企业与农户的“短、小、频、急”资金需求,通过专业化、标准化的微贷模式,破解小微金融“风险高、成本高、效率低”的行业难题。
第二把钥匙是传承。常熟银行的“坚持”并非僵化不变,而是通过文化传承与团队赋能,将普惠金融的初心融入企业发展基因。董事长薛文常用“初心×过程=结果”的公式阐释发展逻辑,其中“初心”是“支农支小”的战略导向,“过程”是本地化技术创新与精细化管理,“结果”是价值目标的实现。通过新时代常银企业文化体系,该行锻造了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精小微的专业队伍——核心高管均从基层起步,深耕“三农”领域多年,确保战略执行的连贯性与一致性。
第三把钥匙则是创新。为适应市场变化与客户需求升级,常熟银行通过技术与模式创新,不断升级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在技术层面,该行将传统IPC微贷技术与数字化风控、移动平台相结合,形成“IPC技术+信贷工厂+移动平台(MCP)”的“常银微金”模式,实现“现场采集、实时审批”的高效服务。
未来展望:以“马拉松”姿态迈向新征程
在金融市场的“短跑竞赛”中,常熟银行始终以“马拉松”的耐力与定力,深耕普惠金融赛道。这家从县域走出的银行,用九年的“慢沉淀”换来了高质量发展的“长优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做小做散”的长期主义价值。
常熟银行的“马拉松”,不仅追求业绩增长,更注重价值创造。上市九年来,该行累计现金分红超55亿元,平均分红比例超28%;2025年,更是率先推出中期分红方案,用真金白银回报股东信任。同时,该行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通过“常银微创投”科技金融战略支持初早期科创企业,服务超2300户企业,融资规模达145亿元,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站在新的起点,常熟银行的“马拉松”仍在继续。站在九周年的新起点,常熟银行锚定两大方向。一是将深耕本土,巩固“5分钟金融便民圈”,强化常熟本地客户的深度服务。二是走向全国,通过“沉下去、走出去”策略,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探索绿色金融、养老金融等新领域。未来,这家以“农村金融领跑者”为愿景的银行,将继续以匠心守初心,用金融之力托举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