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创证券宣布拟赴港上市,有望成为第14家“A+H”股上市券商。随着港股市场融资热度持续攀升、券商国际化战略加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券商加码布局在港业务,包括赴港上市、设立或增资香港子公司。
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机构人士看来,券商赴港上市既可为其提供国际化融资平台、增强资本实力以支撑跨境业务,又可显著提升品牌国际认可度、吸引海外机构客户。未来,券商国际业务增长趋势明显,成为必争之地。
有望迎来第14家“A+H”股上市券商
香港市场融资机制成熟、投资者结构国际化,长期以来是内地金融机构拓展海外布局的重要阵地。
近日,首创证券公告称,为进一步提高资本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更好地整合国际资源,提升国际影响力,公司拟发行境外上市股份(H股)股票并申请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港股融资不仅是资本补强的工具,也是业务外溢能力和品牌影响力提升的路径。”东海证券非银首席分析师陶圣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券商通过港股融资,一方面可以通过多元资本注入借鉴国际经验,在原有业务基础上增强实力,并拓宽业务能力边界,实现资本补强;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推动国际化战略落地和品牌影响力提升,进而提高公司市场认可度和估值水平。
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29日记者发稿时,在AH两地上市的券商共有13家,分别是中信证券、中金公司、国泰海通、广发证券、华泰证券、中国银河、招商证券、光大证券、东方证券、中原证券、国联民生、中信建投、申万宏源。
2019年4月,申万宏源完成港股上市,此后暂无新增内地券商赴港上市,首创证券有望成为第14家“A+H”股上市券商。
陶圣禹表示,券商赴港上市,除了有资本和品牌方面的加持,严格的港股合规要求还倒逼券商完善跨境风险管理体系,提升人才专业化水平,将为国际业务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加码布局在港业务
在香港设立子公司也是券商加速出海的重要途径之一。据记者统计,截至7月29日,已有逾30家内地券商在香港设有子公司。
2025年1月,广发证券公告称已向全资子公司广发香港公司增资21.37亿港元,实缴资本增至103.37亿港元;6月,西部证券公告称,拟出资等值10亿元设立全资香港子公司,从事监管机构允许开展的相关业务;7月,东吴证券在其最新的定增公告中表示,定增募资的其中一个投向就是增加对境外子公司的投入。
东吴证券表示,通过向子公司东吴香港增资,有助于提升其跨境金融服务能力,打造境内外财富管理服务新生态,提升公司的国际品牌影响力,为资本市场开放和境内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多助力。
从增资用途来看,内地券商增资香港子公司的主要目的是补充跨境业务资本金、扩大投行业务及衍生品规模。2024年,中信证券完成对子公司中信证券国际增资约9.16亿美元;兴业证券完成向子公司兴证香港金控增资10亿港元;方正证券完成向子公司方正香港金控增资5000万元。2023年,中国银河完成向子公司银河国际增资16亿港元。
香港市场作为内地券商出海的桥头堡,吸引了中信证券、华泰证券、国泰海通等头部券商较早深度布局。近来,一些中小券商也尝试在中国香港开拓国际业务。
陶圣禹表示,券商对香港市场的重视程度持续提升,已呈现出三个明显趋势:一是增资节奏加快,多家券商对香港子公司注入新一轮资本;二是业务维度更广,不再仅局限于IPO、债券发行等传统业务,而是转向全链条服务,包括跨境FOF、ETF互通的结构化产品;三是金融科技与合规基础建设同步推进,不少券商开始探索链上清算、KYC优化、投研系统国际化等路径,为后续服务外资与全球客户做储备。
“以上趋势反映出国内券商正逐步构建境内外双轮驱动的服务体系,尤其是在港股市场活跃度提升、国际资本结构多元化增强的趋势下,券商在香港市场的布局更具必要性和前瞻性。”陶圣禹表示。
国际业务增长趋势明显
增资在港子公司或赴港上市真能带动国际业务突飞猛进吗?国际业务能给券商业绩带来切实的增量吗?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券商国际业务收入占比虽然较低,但增长趋势明显,有望成为券商业绩突围的重要一环。
以头部券商中信证券为例,公告显示,2024年中信证券国际实现营业收入22.6亿美元、净利润5.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1%和116%,创历史最好水平。
截至目前,2025年上半年券商国际业务的相关业绩还未可知。不过,近期多家券商发布了2025年上半年业绩预增公告,其中山西证券就提及国际业务在上半年实现增长。
“国际业务成为券商兵家必争之地。”申万宏源非银首席分析师罗钻辉表示,在传统经纪业务佣金率持续下行、境内资管及投行阶段性承压的背景下,券商国际业务已成为突围的关键赛道,2024年券商国际业务收入普遍实现高速增长,业绩贡献比重上升。
陶圣禹表示,目前来看,国际业务收入在多数券商中的占比仍偏低,但增长趋势非常明确。未来三到五年,头部机构在离岸人民币定价、数字资产标准等领域的话语权将进一步增强,为收入结构优化提供长期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