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证1000指数表现强劲,为挂钩该指数的理财产品带来良好收益机会。兴银理财、工银理财等多家机构发行的相关产品因触发敲出条件而提前终止,实现“收益达标即止盈离场”的目标。与此同时,各大理财公司纷纷推出新的挂钩产品以补位。对此,业内专家表示,银行及理财公司提前终止产品现象或常态化,投资者需理性看待,合理构建自己的投资组合。
多只产品触发敲出条件提前止盈
7月17日,兴银理财某款理财产品提前终止。记者查阅产品说明书发现,该款产品挂钩中证1000指数,设置敲出机制,所投金融衍生品为看涨自动敲出期权,受益于近期股市走强,触发敲出条件,导致理财产品提前终止。
据记者了解,除了兴银理财,近期工银理财、宁银理财等理财公司挂钩中证1000等股指的结构性产品也提前终止。除挂钩股指产品外,近日还有挂钩其他资产品类的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触发敲出、达到止盈条件提前终止。例如,光大理财某款理财产品投资的黄金衍生品6月24日发生敲出事件,6月27日提前到期。
对此,普益标准研究员张璟晗表示,理财产品提前终止的主要原因,一是部分银行理财产品采取止盈策略,预设止盈目标。这样当产品运作一段时间后,达到止盈目标收益率就提前终止该产品并兑付给投资者;二是部分挂钩指数的结构性理财产品触发了敲出事件,产品提前终止;三是机构可能在波动的市场环境中为最大程度保障投资者利益并减小损失,在审慎评估后选择提前终止部分理财产品,这些产品在产品说明书中均有提到“提前终止权”的相关条款;四是理财产品投资的底层资产提前到期。
事实上,近期银行理财产品的“敲出机制”本质是“收益达标即止盈”。当挂钩标的表现优于预期时,产品通过触发敲出条件提前终止,既规避了后续市场波动风险,又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率。
积极补位指数型产品“受宠”
在部分产品触发敲出条件之后,挂钩中证1000的产品也引起市场关注,理财机构对中证1000指数相关产品的布局持续加码,快速“补位”。
根据中国理财网数据,记者发现以“指数”为关键词的银行理财公司产品,处于待售期、募集期和存续期的数量多达53只,其中尚未募集完毕的数量占比超过四成,发行机构包括中银理财、民生理财、招银理财等。也就是说,相当一批产品或于近期发售。
对此,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分析认为,中证1000指数备受市场青睐,与其独特的市场定位密不可分。该指数聚焦中小市值企业,成分股中近200家为专精特新企业,覆盖电力设备、电子、医药等高成长行业。其成分股市值多在300亿元以下,盈利增速也显著高于其他宽基指数,兼具高成长潜力与估值性价比。
其实,近年来,指数型理财产品凭借其差异化的产品特性和收益优势吸引了大量投资者,产品数量迅速增长。根据普益标准数据,2024年新发指数型理财产品多达208款,2025年以来,产品发行进一步提速,截至7月初,新发指数型产品已达193款,接近2024年全年的数量。
在明明看来,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2024年以来,监管部门多次鼓励理财资金入市,推动资本市场生态建设,指数型产品因策略透明、风险分散,成为理财资金响应政策、切入权益市场的理想载体。同时,市场利率下行导致固收类资产收益收窄,理财子公司需通过权益资产配置提升收益,被动指数投资既能分散风险,又能捕捉结构性机会,契合“固收+”产品的收益增强需求,且被动投资产品成本低、费率低,有利于吸引更多投资者。
投资者需理性看待提前“退场”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10月也曾出现一波银行及子公司理财产品提前终止的现象,兴银理财、招银理财、华夏理财、光大理财、信银理财、上银理财等多家理财子公司宣布旗下50余款产品提前到期。
“去年10月提前终止的产品多是挂钩股指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因9月底至10月初股市大幅反弹,触发了预设的敲出条件,此外还有部分固收类理财产品因债市回调导致净值出现波动,理财公司为保护投资者利益主动终止产品。”对此,张璟晗分析称,今年以来的理财产品提前终止的原因相对多样化,除了结构性产品敲出、产品止盈外,也有理财公司因为市场情况或产品存续规模过小等原因进行提前终止。
在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看来,部分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可能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从需求端来看,去年10月股票市场火热,对投资者吸引力明显提升,理财“搬家”现象较为明显。同时,股债“跷跷板效应”凸显,债券市场相对低迷,收益率有所下行,进一步强化投资者赎回需求,进而导致产品规模下降,或触发中止运营的阈值。从供给端来看,部分理财产品收益不确定性较大,或将面临净值波动,提前终止有利于最大程度保障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同时,也有部分理财产品已实现甚至超过预期收益,通过提前终止锁定高收益,保证投资者收益最大化。
张璟晗认为,在全面净值化背景下,理财产品提前终止是正常现象。机构选择提前终止部分策略或设计与市场环境不符的产品,实质上也是机构主动优化产品布局的选择。大多数理财产品具有提前终止相关条款,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前应仔细阅读产品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