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银行始终坚持科技边界决定发展边界。”
“低息差时代,要有过紧日子的思想。该投入的要投入,该节约的要节约。”
“提升发展的质量,管好风险的变量,释放数字的能量。”
“尤其注重打造名单式营销、赛道式布局和数字化经营。”
9月5日,北京银行召开2025年中期业绩发布会,北京银行董事长霍学文携管理层团队出席会议并回应市场关切。
截至今年6月末,科技金融贷款较上年末增长19.31%、绿色金融贷款较上年末增长21.84%、普惠金融贷款较上年末增长17.27%……剖析北京银行的中期业绩“成绩单”不难发现,该行正稳固自身特色优势,持续优化经营体系,系统布局潜力赛道,多项事业取得新成效、新进展。
就北京银行科技金融发展特色及未来布局方向等问题,霍学文在回答提问时表示,北京银行把科技金融作为“第一战略”,坚定不移打造“专精特新第一行”。下一步,该行将在两个关键方向发力:坚持以长期主义的精神护航企业成长,坚持以投行驱动的方法提升服务效能。
谈科技:丰富“产品线”、
修炼“专业力”、壮大“生态圈”
当被问及北京银行目前科技金融发展成效时,霍学文展示了两组数据:截至今年6月末,北京银行科技金融贷款余额为4346亿元,较年初增加703亿元;服务专精特新企业超2.6万家,较年初增长近6000户,客群覆盖率进一步提升。
“从看企业报表,到看企业未来,北京银行着力于将企业的技术软实力转化为融资硬通货。” 谈及科技金融发展特色,霍学文从丰富“产品线”、修炼“专业力”、打好“组合拳”、激活“新动能”、壮大“生态圈”五维角度介绍该行如何以特色生态服务支持科技企业发展。
具体来看,北京银行加强人工智能在该行科技金融领域的全方位、多场景应用,全面上线“科创雷达”科技企业评价体系,量化评估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此外,整合商行、投行、私行业务资源,联动生态金融、并购金融、跨境金融、财富金融等创新金融服务手段,支持企业一揽子、一站式便利融资。
同时,深耕“十大产业赛道”,通过加强行业研究、搭建专家团队、加强产品创新等方式,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提高资源整合协同效应,加强同政府、产业园区、投资机构等多方合作,共同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下一步,北京银行将升级科技创新评价体系,提升知识产权评价能力,拓展‘科创雷达’全流程应用场景,带动产品服务及风险管理的创新升级。同时,打好‘科技创新债券+科技企业并购贷款+并购撮合’王牌组合,并探索通过增信或创设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等方式,强化耐心资本支持,让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更加精彩。”霍学文表示。
谈息差:巩固负债成本优势
积极优化资产端配置结构
面对市场关切的息差问题,北京银行行长戴炜直言,今年上半年,存贷款利率整体延续下行趋势。在净息差普遍承压背景下,管控负债成本成为银行业对冲资产收益下降、缓解息差收窄压力的关键抓手。从数据上来看,上半年北京银行负债成本率为1.72%,同比下降37个基点,负债成本管控取得良好效果。
围绕具体举措,戴炜表示,北京银行主要从三方面来缓解净息差压力:一是夯实客群经营“压舱石”。持续开展客户分层、分群经营,扩大低成本存款来源。
二是打好负债优化“组合拳”。扩大对公基础客群,带动活期存款增长;零售存款做大做实代发业务;精准对接金融基础设施机构及非银活期结算客户,沉淀低成本同业结算存款。
三是提升定价管理“精准度”。在期限方面,严格控制长期限存款利率上限,缩小与中短期限存款价差,实施额度刚性约束。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客群实施差异化定价策略,重点客户定价上收至总行审批,提升贷款定价精准性和科学性。
展望下半年,戴炜表示,市场利率预计延续下行态势。同时,受企业发债置换等因素影响,资产收益仍将面临较大压力。北京银行将继续巩固负债成本优势,积极优化资产端配置结构,努力稳定息差水平。
“从目前大类资产收益水平看,贷款仍属于收益较高的资产。北京银行将加大贷款投放力度,公司贷款将用好政策性工具,加强名单式营销,提升合作覆盖率。零售贷款将夯实住房按揭业务基础,加强产品研发,做优经营贷款增量,丰富营销策略,稳定消费贷款规模。”戴炜说。
谈风险:信贷结构“早布局”
不良资产“早处置”
北京银行首席风险官房旭表示,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北京银行坚持稳健审慎的风险偏好,资产质量关键指标实现“四下降”,不良贷款率、逾期贷款率、关注贷款率、逾期90天以上贷款偏离度分别较年初下降0.01个百分点、0.09个百分点、0.29个百分点和6.8个百分点。
谈及能够延续这一态势的关键支撑,房旭将其概括为“三个早”。一是前瞻预判,做到信贷结构“早布局”。二是科技赋能,做到风险识别“早预警”。建设风控水晶球系统,开发财务分析、行业分析、业务准入模型等智能审批助手,实现对公风险客户平均提前8个月预警。三是精准施策,做到不良资产“早处置”。
展望下半年,房旭表示,“北京银行将更加注重统筹好发展与安全,做好规模、效益和风控的平衡,确保资产质量保持稳中向好态势。提升发展的质量,管好风险的变量,释放数字的能量。”
具体措施包括: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持续加大对于科技金融、绿色金融、专精特新企业、先进制造业等重点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通过“优结构”夯实“优质量”的基础。
坚持降旧、控新“两手抓”,强化潜在风险客户分级管理,拓展不良资产处置渠道与回收比例,确保不良资产规模持续压降。做好风控水晶球系统敏捷迭代,全面推进“AI驱动投贷后管理升级”、风险预警系统“冒烟指数”等重要项目建设,不断提升风险数据驱动、智能分析、前瞻预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