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上海金融圈发生了一起人事变动:国泰君安证券资产管理公司(下称“国君资管”)的党委书记、副董事长、总裁兼财务负责人陶耿,已兼任海通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海通资管”)董事长;几乎同时,国君资管副总裁、首席信息官叶明也出任了海通资管的副总经理(主持工作)。
这一交叉任职在当时并未引起广泛关注,直到三个月后的7月25日,这一人事变动的最终目的才浮出水面。
首例合并诞生记
7月25日晚间,国泰海通(601211)发布公告称,公司第七届董事会第五次会议(临时会议)于当日以通讯表决方式召开,通过了《关于上海国泰君安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与上海海通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合并的议案》。

同日,国君资管发布更名公告,公司名称正式变更为 “上海国泰海通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标志着国内证券行业首例券商资管子公司合并重组正式启动。
截至2024年底,国君资管管理资产规模5884.30亿元,其中主动管理规模5845亿元;而海通资管的资产管理规模为1069.82亿元。合并后的新公司不仅规模跃居行业前三,更形成覆盖公募、私募、固收和FOF的全产品线布局。
人事先行打通合作壁垒
这场震动行业的合并,其实早在三个月前就已埋下伏笔。
4月海通资管发生高管变动,被认为是国泰君安资管和海通资管进入实质性整合阶段的信号。但在当时,这种罕见的高管交叉任职并没有引发业内过多关注,彼时市场注意力仍聚焦在国泰海通证券母公司层面的重组整合。7月11日,海通资管发布公告称,目前公司董事会成员调整为陶耿、吴淑琨、张少华、叶明。
陶耿和叶明,就像为新合并公司量身定制的“黄金搭档”。陶耿曾在中国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中国证监会上海监管局等任职,自2016年起担任国泰君安资管总裁,负责日常经营管理工作,视野宏阔。而叶明1995年就入职了原国泰君安证券,此前在国泰君安资管历任营运总监兼任营运部总经理、董事会秘书、代履职合规总监职责、合规总监、首席风险官、首席营运官、财务负责人等职,在合规、技术整合等方向拥有充足的经验。
二人的组合构成互补,为后续的合并工作扫清了障碍,在业务标准统一、风控体系对接及后台职能融合上铺平了道路。
从产品迁移到团队融合
据国泰海通证券披露,资管公司的吸收合并将分步推进,主要包括产品迁移、法人合并等关键环节。
国泰君安资管公告显示,公司更名后,旗下产品的管理人名称将统一变更为 “上海国泰海通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公募基金产品名称也将相应调整。海通资管旗下产品则将分类处理:部分参公大集合将变更管理人为新公司并申请公募牌照,个别产品到期终止,私募产品则依法履行管理人变更程序。
另外,团队整合是此次合并面对的更大挑战,两家资管子公司合并后,预计国泰海通资管的员工人数将超过500人。
两家老牌机构在业务上各有侧重。国君资管2021年获批公募牌照后形成“公募+私募”双轮驱动;海通资管则在私募FOF和固收领域实力突出,双方业务渠道存在互补空间,同时还可以消除内耗,意味着在合并后,不仅可以解决同业竞争问题,更将助力国泰海通证券进一步提升财富管理核心竞争力,算得上强强联合。
前方依旧道阻且长
对于合并后的国泰海通资管来说,两家资管公司的合并从来不是简单的人员叠加,而是需要实现“一个团队”的融合。最难的也不是系统对接,而是让两个团队的投研逻辑相互认同。因此,真正的困难在于:投资理念、决策机制、激励机制等一系列的差异,500多名员工适应合并体系和业务线的困难,以及如何对那些渠道忠诚度高于产品忠诚度的私募客户实现平稳过渡。对此,国泰海通证券公告称:公司将“统一业务方向、制定创新发展战略”, “整合客户群体、优化服务体系”。
这场始于人事变动的行业首例合并,如何实现两个差异化资管体系的融合,形成1+1>2的效应,才是这场中国资管业中里程碑式整合的核心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