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陈燕青
国内券商继续加快出海步伐。近日,国泰海通宣布境外子公司将收购印尼证券公司。近年来,中资券商加快国际化布局,境外资产规模稳步扩大,国际业务对母公司利润的贡献度提升。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券商拓展海外业务有助于优化业务结构,提供新的盈利增长点,并提升抗周期能力。
头部券商积极布局
继2015年布局新加坡、2019年收购越南投资证券(IVS)50.97%股权之后,近日国泰海通董事会审议通过境外子公司收购印尼证券公司的议案。这意味着这家完成合并后的头部券商首次布局印尼市场。
中报显示,国泰海通旗下子公司已覆盖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印度、澳大利亚、越南、葡萄牙、巴西等国家和中国澳门等地区。
记者注意到,此前多家头部券商在海外已有布局。
如中信证券通过其全资子公司中信证券国际分阶段收购了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旗下的里昂证券,使中信证券成为首家收购全球金融机构的中资券商;中国银河证券通过其子公司银河国际与马来西亚联昌集团达成合作,收购了联昌证券,使银河证券全方位进入东南亚市场,业务覆盖印尼、新加坡、泰国、韩国、印度等国家。
中国银河中报显示,公司海外的经纪业务市场份额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泰国分别排名第一、第二、第四及第五。在投行业务方面,累计完成34笔股权及债券融资交易,总规模达18亿新加坡元。
今年以来,多家券商海外业务迎来新进展。4月,中信证券国际在马来西亚大马交易所成功发行了首批场内窝轮,成为当地首家中资背景的国际窝轮发行人;5月,中金公司位于阿联酋迪拜国际金融中心的分公司开业,分公司持有迪拜金融服务管理局颁发的第四类牌照;上半年华泰证券新加坡子公司获批新交所的主板保荐人资质,具备主板IPO项目的承揽与管理资格,7月又获得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颁发的外国投资组合投资者注册证书。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作为中资券商出海的“桥头堡”,今年迎来新一轮布局热潮。4月,东北证券宣布出资5亿港元在香港设立全资子公司,开展证券交易、投资咨询等业务;6月,西部证券计划出资等值10亿元人民币设立香港子公司西部证券国际金融控股,聚焦跨境投融资服务;8月,第一创业宣布出资不超过5亿港元设立香港控股公司及持牌子公司,申请香港证监会多个牌照。
国际业务贡献较大收入
据证券业协会近日发布的《证券公司国际化发展实践报告及典型案例汇编(2025)》,目前境内证券公司设立了38家境外一级子公司,一级子公司下再设立证券、资产管理、投资等间接子公司或海外分支机构,持有相应的国际牌照开展业务;国际化程度较高的证券公司国际业务收入占比达到25%左右。
记者注意到,部分券商海外业务已给券商带来较大的收入和利润贡献。如中信证券国际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4.92亿美元,同比增长52.8%,净利润3.87亿美元,同比增长65.85%;华泰国际上半年净利润11.45亿港元,同比增长25.55%;中金国际上半年实现收入总额68.77亿港元,同比增长30.97%;实现净利润26.34亿港元,同比大增169.05%。
凭借较早的国际化布局,中金公司海外业务拓展收获颇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金国际净利润占中金公司净利润超过五成,显示其跨境业务已从中金公司的“增长点”演进为业绩“压舱石”。
中金公司管委会成员,中金财富总裁王建力近日在深圳国际金融大会中金财富企业出海专场上表示,目前中金公司已在香港、纽约、伦敦、新加坡等国际金融中心设立了分支机构,建立起了广泛的海外合作网络,将依托这一优势,为企业精准对接海外的投资机构、产业资本以及战略伙伴。
对于券商而言,我国券商的资本实力与国际投行仍有差距,存在业务结构不平衡、轻资本业务能力不足、管理及文化融合等问题,出海既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
今年有券商因境外业务违规收到监管警示函。9月,浙江证监局指出,财通证券存在的问题包括未有效建立覆盖境外子公司的决策事项落实跟踪制度及决策效果评估制度,未健全对境外子公司的风险管控机制等,被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督管理措施。
对此,中航证券非银分析师薄晓旭指出,国际业务不仅为券商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更有助于分散单一市场风险,优化业务结构,提升抗周期能力。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中资券商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与竞争力有望持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