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1-25 14:10:10 股吧网页版
对话上海银行郑涵:商业银行须自我革命,从放贷者转向赋能者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K图 601229_0

  “传统信贷逻辑与科创企业的需求之间存在天然的‘供需错配’。要破解‘死亡谷’困境,商业银行必须进行自我革命,重塑内在逻辑,从‘放贷者’转向‘赋能者’。”上海银行公司业务部兼普惠业务部总经理郑涵说道。

  作为一家立足上海,辐射全国的城商行,上海银行聚焦打造以“早、小、硬”为特色的科技金融体系。据上海银行2025年半年报披露,今年上半年科技贷款投放额927.81亿元,同比增长13.67%;普惠贷款投放额909.77亿元,同比增长7.59%。

  上海银行如何激活科创企业投资效能、如何拓宽普惠金融覆盖面?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深耕中,该行又有哪些特色服务模式和进展?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对话上海银行公司业务部兼普惠业务部总经理郑涵。

  从“放贷者”转向“赋能者”

  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科创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有哪些特点?目前金融机构服务科技企业的关键挑战是什么?

  郑涵:科创企业具有轻资本、轻资产、高成长、高风险的“两轻两高”的特点。对金融服务上的需求,还具有以下的特点:一是股债复合的融资需求。企业既需要股权的资本支持,也需要低成本的银行债权的融资。二是全生命周期的金融需求,希望银行能提供首贷、信用、中长期的融资方案。

  金融助推科创主要面临两方面挑战:一是价值评价能力挑战,银行传统信用评价方式主要依靠财务报表和抵质押物,不适用于科技企业特点。二是风险收益平衡挑战,传统银行贷款利率固定,利息收入不足以抵补其承担科技企业贷款的风险,且考核体系倾向单笔评价,缺乏投资组合评估的理念。

  21世纪经济报道:上海银行如何通过转型发展,破解这一金融支持科创企业瓶颈的?

  郑涵:传统信贷逻辑与科创企业的需求之间存在天然的“供需错配”。要破解“死亡谷”困境,商业银行必须进行自我革命,重塑内在逻辑,从“放贷者”转向“赋能者”。上海银行聚焦于推动“两个重塑”:

  一是重塑科创企业风险评价逻辑。投资的视角来评价企业核心是“看行业、看技术、看团队、看未来”。在贷前,形成科技企业专属评价方法;在贷中,我们以投行的思维设计投贷联动的合作方案,股债贷保租多方联动、全生命周期产品接力匹配;在贷后,我们则以股东的心态参与企业成长,高频触达、管理赋能、产业助力。

  二是重塑科创金融风险收益平衡逻辑。加强认股权贷款、远期共赢、投联贷等“股债联动”产品创新,以潜在的远期收益来平衡早期的高风险。不以单笔业务回报得失衡量与企业的合作价值,而是通过产品组合与生态化服务,与企业构建“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长期伙伴。

  “做深圳的上海银行”

  21世纪经济报道:深圳是中国的创新前沿地区之一,拥有大量硬科技企业和活跃的创新生态。上海银行在服务深圳本地科创企业方面,有哪些特色的模式和进展?

  郑涵:深圳是科创之城。上海银行积极融入本地生态,致力于将科技金融战略与深圳的产业特色相结合,打造“三个创新”的服务模式,“做深圳的上海银行”。

  一是创新专营组织架构:全行构建“科技支行-科技特色支行-科技专营团队”的梯度专营架构体系,配套产品、考核、尽职免责等“五专”机制,激发一线活力。在深圳建设“1+1+N”的体系队伍,支持科技支行,形成懂科技、懂产业、懂金融的专业人才队伍。

  二是创新经营属地产业:成立产业研究院,推进研究成果在经营推进、业务审批和风险管理的全流程运用,深耕深圳地区“20+8”产业集群。

  三是创新服务生态构建: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重点对接高校院所、孵化器、PE/VC等,聚合各类生态合作伙伴,形成全行范围的生态朋友圈。

  在深圳地区,积极与深创投、清华研究院、深圳湾实验室、东方富海、力合金融等本地知名科研及投资机构开展生态共建活动,共同为科创企业提供集孵化、投融资、产业对接、综合服务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目前,深圳分行已服务超2500家企业,正成为链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的重要节点。

  21世纪经济报道:展望未来,上海银行在科技金融领域有怎样的愿景和规划?如何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服务科技创新能力?

  郑涵:上海银行贯彻落实服务国家战略、做好“五篇大文章”的责任担当,秉持长期主义和专业主义,践行成为“转化孵化的首选银行、初创成长的陪伴银行”的战略愿景,做链接“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的关键枢纽。

  我们将着力落实三个理念。一是全周期,更早小,聚焦“0-0阶段”科技成果转化和“0-1阶段”孵化培育,锚定“早小硬”科技企业,推出一系列创新产品与服务;

  二是全赛道,更硬核,聚焦国家战略产业和前沿领域,成立产业研究院,扎实推进细分赛道行业研究深入细分赛道;

  三是全生态,更赋能,聚合政府委办局、园区、投资机构、科研院所等各类合作伙伴,打造政策库、产业链库、投资机构库等资源信息平台,形成共享、共建、共联的科技金融生态圈。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