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记者郑康喜实习生向梓瑜广州报道
智能网联汽车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等新质生产力有机融合的代表,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广东是全国汽车生产和消费第一大省,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全国领先,新能源汽车产量约占全国四分之一。
不过,在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冯兴亚看来,广东新能源汽车在创新协同、成果转化等方面,仍面临不小挑战。
“例如,第三代的锂金属电池正处在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应用的关键时期。在材料、电芯开发以及装车应用等许多环节,都存在很多技术瓶颈,成为制约其大规模产业化的核心因素。同时,广东新能源汽车芯片在制造国产化以及整车应用方面还有提升空间。尤其是在算力芯片、车载操作系统、计算平台等领域,自主能力还比较薄弱。”冯兴亚说。
8月15日,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系列专题会议(产业科技创新专场)在广州举行。专题会上,冯兴亚围绕广东新能源汽车如何推动产业与科技深度融合,谈及多项关键话题。
冯兴亚建议,广东要培育新兴赛道新质生产力,让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全固态电池技术已成为极具战略意义的下一代电池技术和全球动力电池领域竞争的核心焦点。建议广东要重点支持相关领域的创新主体,集中资源攻克技术难点。同时,培育和加强电池材料领域的相关产业链建设等。”冯兴亚说。
2024年,广东汽车营业收入12812.73亿元,利润总额318.06亿元。汽车产量达570.74万辆,连续八年居全国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达361.78万辆,约占全国1/4。
冯兴亚提到,这两年,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量在全国的占比和市场渗透率大幅提升,今年占比一定会超过50%。“在这一点上几乎没有悬念。但是产业关键零部件配套资源发展仍然不足。尤其在算力芯片、车载操作系统、计算平台等领域自主能力薄弱。”
冯兴亚建议,广东要强化主业赛道核心能力,让供应链与创新链双向发力。一是设立攻关专题和精准扶持政策,支持整车企业牵头,联合芯片设计与制造企业提前布局跨域融合高性能芯片、车规级高速光通信芯片等下一代先进芯片;二是加大对省内车规级芯片产线及先进封装工艺的扶持力度;三是扩大国产芯片应用场景,构建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