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广州华为乾崑生态大会上,随着广汽“启境”与东风“奕境”的亮相,华为乾崑的“朋友圈”再度扩容。这并非单纯的品牌叠加,而是华为乾崑在“不造车,帮助车企造好车”的战略指引下,通过“技术普惠”与“生态共创”,构建智能出行新范式的体现。

华为乾崑生态大会现场
从2019年以“电子螺丝钉”身份入局汽车领域,为行业提供智能技术,到如今携手众多合作伙伴构建起覆盖14家车企、33款量产车型的庞大的“朋友圈”,华为乾崑追求的从来都不是单一的技术输出或市场规模,而是通过重构产品与服务、车企与用户之间的价值关系,为中国汽车产业在智能化下半场开辟了一条“开放共生、持续进化”的新增长路径。
技术同源
让高端智能普惠每一款车型
智能汽车的竞争,本质是核心技术的竞争,而技术的终极意义在于打破壁垒。
在本次大会上,华为乾崑智驾ADS的升级堪称“全维进化”。ADS Pro增强版搭载首款量产舱内激光视觉Limera,通过激光雷达和摄像头的物理级融合,进一步提升了前向感知能力,支持城区领航辅助驾驶能力,实现越级领先。其全向防碰撞系统也升级为全维防碰撞系统CAS 4.0,实现了“全时速、全方向、全目标、全天候、全场景”的五维安全覆盖,ADS Pro城区NCA功能将于2026年一季度通过OTA推送,将在20多款车型上搭载上市。
更值得关注的是,城区NCA功能明年还将进一步下沉到15万级车型上,让更广泛的用户都能享受到优秀的辅助驾驶体验。华为乾崑用实际行动证明,智能应是所有用户的“出行标配”。
ADS Max超阶版在安全层面也实现多项升级,新增eAES2.0、防御性驾驶、AEB动物识别、特殊车道与车辆显示、辅驾爆胎稳定控制辅助、地图数据服务。目前,高速L3级辅助驾驶方案也已进入内测阶段,为正式商用做最后冲刺。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介绍乾崑智驾
矩阵扩容
让每类需求都能精准匹配
汽车市场的复杂性,决定了智能出行无法用单一产品满足所有用户。从10万元以下入门级到50万元以上豪华车型,从家庭用户的空间需求到年轻群体的科技追求,从商务出行的舒适诉求到日常通勤的高效需求,多元场景呼唤差异化的产品供给,而这正是华为乾崑生态布局的核心逻辑。通过与不同定位的车企合作,华为乾崑正在构建覆盖全价位、全场景的车型矩阵,让用户无需在“预算”与“智能”之间妥协。
本次大会上官宣的“境”系列,进一步丰富了这一产品矩阵。在高端市场,鸿蒙智行“界”系列以技术标杆姿态站稳脚跟,现在,“境”系列则以开放合作的姿态,迎接新伙伴的加入,与广汽合作的“启境”聚焦“华系首款猎装轿跑”,东风“奕境”则精准切入家庭用户市场,二者都将全系搭载华为乾崑智能出行解决方案,这种差异化布局,让华为乾崑生态实现了从年轻群体到家庭用户、从个性需求到实用诉求的全维度覆盖。

华为乾崑生态合作伙伴
据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透露,2025年10月单月,搭载乾崑智驾的车型销量已突破10万辆,这是一个新的里程碑。不同品牌、不同价位的车型未来还将共同发力,既印证了“多元覆盖、精准匹配”的市场逻辑,也让“选车看智能,智能选乾崑”成为越来越多用户的共识。
价值进化
OTA迭代让车辆价值持续生长
在智能汽车时代,车辆不再是出厂即定型的工业产品,而是通过持续软件升级不断进化的移动智能终端,而华为乾崑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重新定义了汽车的全生命周期价值,让智能汽车“常开常新、越开越好开”。
乾崑智驾的OTA迭代,始终以用户安全与体验提升为核心导向。从ADS 2到ADS 4,老用户无需更换车辆,就能通过OTA升级享受到最新的智能技术。有2023款问界车主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提车两年,通过OTA新增了城区环岛通行、雾天AEB增强等6项功能,现在的车比刚买时更智能、更安全。”鸿蒙座舱的OTA升级则持续丰富着用户的交互体验。从语音指令连续响应优化,到第三方应用生态扩容,每一次升级都让车更懂用户。
更关键的是,华为乾崑还宣布将通过乾崑APP收集用户心愿单,将高频需求快速转化为体验升级,形成从用户反馈到技术迭代,再到体验提升的闭环。这种持续进化的能力,显著提升了车辆保值率与用户粘性——乾崑智驾月活跃用户占比高达95.2%,充分说明OTA升级带来的价值认同。

华为乾崑APP正式发布
从技术同源实现普惠,到矩阵扩容精准匹配,再到OTA迭代持续增值,华为乾崑构建的是惠及每一位用户的智能出行生态。在中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5亿,但辅助驾驶车型仅占比1%的背景下,华为乾崑通过开放生态,正加速推动智能化技术从“高端选配”走向“全民标配”。
中国乘用车产业联盟秘书长张秀阳认为,在全球汽车产业向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期,华为乾崑用生态共荣推动技术进步,用技术进步赋能用户体验,为中国车企“换道超车”提供了强大支撑。未来,随着乾崑生态的持续壮大,中国汽车产业必将在全球智能出行时代占据核心位置,而每一位用户,都将是这场产业变革的最终受益者。
(文中图片均来自华为乾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