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农业农村部召开全国种业振兴推进会,要求“加快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有力支撑”。这为我国种业发展前行道路指明方向。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振兴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更关乎农业产业链现代化和农业强国目标实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金融行业正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多种创新形式加大对种业支持力度,为种业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金融助力小麦良种培育
“我们试验种植的济麦28小麦品种,具有抗寒、抗倒伏、抗病虫害等优点,非常适配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每亩小麦产量可达1200斤。”山东菏泽市定陶区种子公司负责人王勇向记者介绍。该公司是主要从事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等工作的国有企业,在当地拥有1.5万亩成熟稳定的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可产小麦良种800万公斤,承担全区小麦统一供种的重要任务。
“在公司发展转型时期,农行定陶支行向我们提供300万元‘农担贷’,缓解资金周转压力。今年5月份,我们又申请了190万元‘农担贷’,用于种子收购。”王勇说,“农行资金跟着种业生产周期走,收购季解燃眉之急,生产季保供应链畅通。”
金融活水持续注入,让种业企业心无旁骛投入良种繁育。这种灵活且及时的金融支持,不仅保障了当地粮食生产稳定性,也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提供有力支撑。
近年来,农行定陶支行通过“农担贷”“政采e贷”等创新金融产品,累计发放贷款1700万元,用于支持种业公司收购原种、培育良种等,确保农业用种的生产不断档。
这只是金融助力种业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纷纷加大对种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
以农业银行为例,该行已出台《支持种业振兴行动金融服务方案》《支持种业振兴信贷政策》和《农作物种业行业信贷政策》,启动实施种业振兴服务提升行动,建立差异化政策支持体系,加大资金资源投入,并总结推广供应链金融、政银企共建等六大典型服务模式,切实为种业企业、基地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多元化综合服务。
保险为种业护航
记者从人保财险有关负责人处了解到,人保财险上世纪80年代就在湖南启动杂交水稻制种保险项目。经过40年发展,已逐渐向多地域、多品种扩展,从种植向养殖全方位升级,从单一制种向制种全产业链覆盖。
种质资源是农业育种的基础,也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对推动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4年5月份,人保财险推出全国首款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保险,为农业种质资源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管护疏忽等原因造成的损失提供保障,有效满足各类农业种质资源保险保障需求。
“这一举措填补了制种产业链保险在育种源头风险保障的空白,对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助力种业振兴,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人保财险有关负责人介绍。
截至去年11月底,人保财险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保险已累计为10家保护单位的多种作物和畜禽种质资源提供风险保障。
与此同时,人保财险还积极推动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同打造良种创新试验田。今年6月份,人保财险宿豫支公司与江苏宿迁市宿豫区农技中心签署协议,双方共同建设核心面积400亩、辐射面积达5万亩的“中国人保良种推广示范方”。
此次合作过程中,人保财险将农业保险服务向前延伸至良种推介、农技指导、风险预警,向后覆盖了科学定损、快速理赔与灾后复产,为农业种业经营主体织就贯穿“保防减救赔”一体式风险防护网。
“这也是人保财险以‘保险+风险减量服务+科技’新商业模式为核心,依托大数据、卫星遥感等前沿技术,为农业产业链提供从田间生产到仓储加工全链条风险保障的探索。”前述人保财险负责人介绍。
实际上,为助力种业振兴,银行、保险机构纷纷推出多样化产品,以金融活水精准滴灌研发、育种、销售等种业发展全产业链环节,助力种业企业可持续发展,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贡献坚实的金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