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学东
8月8日起,新发行的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的利息收入将征收增值税。政策调整采取“新老划断”原则,对在该日期之前已发行的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的利息收入,继续免征增值税直至债券到期。
因此,相对于新券,老券的价值更高,所以债券市场最近有所上涨。虽然从长期来讲,利率仍然处于下行周期之中。但是从各类资产的资金配置看,至少短期内,国债市场投资价值大大失落,因为有更多可替代的资产。
从A股市场的走势就可以看出来。7月一个月的时间里,A股大盘持续上涨了200点。在冲破3600点后,大盘开始在这个关口反复争夺后,目前已经站稳3600点以上。主要的力量是以保险资金为代表的对“红利资产”更加倾心的资金,此前险资的主要配置资产是国债和金融债,但是由于长期利率中枢下移的背景下,传统债券投资收益已难以覆盖保单利率承诺,险企面临“利差损”挑战。因此,他们开始选择高股息股票和高质量权益资产,是险资对冲利差损的必要选择。
去年以来,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破以往20年箱体震荡区间。保险资金主力配置的3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2018年超过4.3%一路下行至1.8%左右。传统高票息资产供给相对稀缺,一些传统上高风险、高息的债券利率也在大幅下行,非标资产在投资组合中的占比持续回落。这就是今年以来债券市场牛市戛然而止的原因之一。
寻找高收益稳定资产的资金,把眼光转向了A股市场,尤其是银行股,从2025年1月至5月,短短五个月间,险资已至少8次举牌银行股。举牌事件中,平安系表现尤为突出,独占6次举牌,涉及邮储银行、招商银行、农业银行H股等多家银行。
这是由于银行股普遍具备较高股息率,为保险资金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来源。在持续的低利率环境下,这类“高息资产”成为险资对冲利差损风险的关键工具,高度契合其“长久期、求稳健”的收益需求。因此,保险股也配置了一些业绩稳健,公司质地良好的高分红股票,比如对于半导体股票,也是保险资金配置的重点领域。
保险资金对于银行股的追逐,在国债金融债利息收税的情况下,无疑打了一针强心剂。银行股经过短暂的调整之后,开始再次上涨,继6月初,工商银行逆袭超越贵州茅台,坐实A股市值第一名之后,农行再次异军突起。8月6日收盘,农业银行超过工商银行,成为A股市值第一,工行屈居第二,招商银行和中国银行都进入了市值前七名。
若以总市值排名,工行仍是全市场第一,农行紧随其后第二,建行、中行、招行都在行业前十名之内,中国银行排名总市值第六名、招商银行排名第九名。邮储银行和交通银行也在前二十名中。内地上市公司的头部阵营中,银行股依然是“半壁江山”。
2025年内,各家银行股均有明显上涨,涨幅也超过市场平均水平。截至8月6日,浦发银行年内涨幅超过38%,农业银行涨幅也接近30%,它们也是年内领涨的两家银行。兴业银行年内涨幅超过25%,招商银行年内涨幅接近20%,工商银行年内涨幅也接近17%。
这样的区间涨幅,远远超过同期上证指数8.4%的涨幅,抑或是沪深300指数4.5%的涨幅。
由于利率债利息收入收税,再次凸显银行股的投资价值,同时,这几年商业银行大力发展跨境业务和国际业务,这方面的业务正在进一步扩展深化,并且收入也在大幅提高。比如,农业银行的营收结构中,境外及其他地区的分支机构2024年对营业收入也实现了提升,不仅同比增长了18.22%,占整体营收的比重也由2023年的3.5%,提升至4%。农业银行2024年的国际结算量、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同比增长7.8%和13.4%。同时,这几年地方政府债务逐渐化解,国有大行债务风险得到化解,这对于以银行股为主的稳健的长线资金是有吸引力的,他们再次配置银行股。
但是银行股涨幅已经很大,当银行股股价上涨过高直到超过利率债投资价值时,对于保险资金而言,银行股的配置价值就不高了,这时候可能又会带来一轮利率债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