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泰安肥城市地下百米盐穴中,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正将千年矿洞变为“绿色充电宝”;在浙江衢州,热电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低碳转型的“华丽转身”;在云南保山,公铁联运项目正全面变“绿”——这一系列变化背后,是中国农业银行(以下简称“农行”)以创新金融服务精准对接国家战略,为绿色发展注入金融活水的生动实践。
半年报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农行绿色贷款余额5.72万亿元,新增7288亿元,增速14.6%。从纯绿项目到高碳行业转型,从单一信贷到综合服务,农行正以多层次、全周期的绿色金融创新,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行业和社会提供经验和范例。
立“新”:为新能源项目“充电”赋能
在绿色金融的实践中,农行针对不同城市的特点与需求,因地制宜“定制”金融服务方案。该行紧跟国家战略指引方向,创新金融服务,为更多新能源项目“充电”赋能。
山东泰安肥城市地下百米深处,沉睡千年的盐矿洞穴正在变身巨型“绿色充电宝”。这一看似科幻的场景,是农行支持新能源发展的生动注脚:通过率先投放1.68亿元前期贷款,农行山东泰安分行支持中电建2×300MW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建设。
故事的起点要追溯到三年前。农行山东泰安分行客户经理从当地政府工作报告中捕捉到发展新型储能产业的重要信号。带着这个线索,他们主动找到边院镇政府,循着意向企业名单逐一拜访,最终锁定了中电建这个重大项目。
“当时项目公司还没注册。”项目负责人吴天银回忆道,“农行客户经理多次上门,带着量身定制的方案,最终用诚意和专业打动了我们。”
更让企业惊喜的是农行推进服务的效率。“得益于农行的大力支持,农行山东分行相关业务部门提前介入,通过三级行联合调查组同步推进,把串联流程变成了并联作业,在项目主体准入、办理条件、办理流程、贷款定价等方面都给我们提供了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吴天银说。
“这就像给项目装上了助推器。”农行山东分行绿色金融创新部副总经理崔苏玲打了个生动的比方。
更让企业惊喜的是,农行提供的不仅是资金,还有多层次“管家”式的服务。伴随建设项目热火朝天地开展,农行的金融服务已经延伸到工地上——专门为农民工开办工资卡,并现场开立农民工工资监管账户。银行工作人员带着移动设备到工地,工友们不出大门就办完了所有手续。
如今,项目已经进入主体工程建设阶段,这些沉睡地下的盐穴即将被唤醒,成为绿色电网的重要支点。项目竣工后预计每年可实现发电6亿千瓦时,用电高峰可为20万至30万户居民提供电力保障,节约煤炭2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2万吨。
无独有偶,在这座“储能城市”的另一边,由中能建投资建设的全球在建单机功率最大的盐穴压缩空气储能项目也在如火如荼地推进中。截至目前,农行山东分行已为项目审批贷款16.5亿元,并在同业中率先投放1.26亿元,为泰安打造千万千瓦级“储能之都”提供强力金融支撑。
破“旧”:全程陪伴企业“碳”路转型
伴随银行业绿色金融业务向“量质齐升”发展,农行的绿色金融服务也不断“走深走实”,转型金融成为其增量提质的新阵地,这种调整既符合监管部门对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为农行开辟了差异化的竞争赛道。
位于浙江衢江经济开发区的衢州东港环保热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港热电”)的中控室中,数字大屏上的数据正实时更新。这里24小时不间断地为衢州智造新城范围内170余家热用户集中供热。
凭借低碳转型,东港热电近年来迅速发展,2024年营业收入已突破9亿元。殊不知,这样一家已从碳排放“大户”华丽转身的综合性科技型企业,也曾在低碳转型之初遭遇资金困境。
“在国家层面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启动之后,企业的低碳转型也进一步被提到了优先级。”东港热电副总工程师蔡顺国告诉记者,为了尽快实现转型,满足下游客户的供气需求,三期扩建技术改造迫在眉睫,但升级厂区设备系统所需的3.5亿元一次性投入资金压力一度让企业焦头烂额。
正值此时,自企业成立之初就保持了良好合作关系的农行浙江衢州分行积极对接,并为企业介绍最新推出的绿色金融信贷产品,该产品在授信时将企业热电联产与超低排放技改纳入优先考量范畴,与东港热电的需求十分匹配。
“农行浙江衢州衢江支行工作人员成立服务专班,为我们机组设备技术改造提升制定金融服务方案。2019年,我们获得了1亿多元的长期贷款,大大缓解了转型升级的资金压力。”东港热电财务总监柴月星告诉记者。
资金“及时雨”助推了企业设备升级,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蔡顺国表示,在技改项目成功投建后,企业的投放成本与能耗率均同比下降约15%,实现了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一步。
化碳成“金”的支持不止于此。作为衢州首家纳入碳配额交易市场的工业企业,如何顺利使用碳配额交易平台成为东港热电下一步的重点。
“2021年发放配额以后,‘中碳登’交易登记系统也正式上线。为帮助企业进入系统,银行作为中间渠道,第一时间做了系统对接和开发,为企业精准服务,协助其完成了注册和配额获取。”农行浙江衢州衢江支行客户经理徐毅劼回忆道。
得益于银行的精准服务、企业的及时响应,东港热电在2019年至2022年累计获得碳配额70.87万吨,同时企业于2023年9月21日在“中碳登”平台上累计转让碳配额32.04万吨,获得收入逾2000万元,助力企业实现良性发展。
金融活水仍在持续浇灌转型沃土。记者了解到,今年2月28日,该行为企业又发放了1800万元“工业减碳助力贷”,帮助企业绿色转型。
“绿色金融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高碳行业的转型通常也需要多方面资源的对接。”柴月星强调,“在这个过程中,金融机构如何把专业的产品和服务介入进来非常关键,农行精准又全面的服务让我们看到了银行帮助企业转型的新范式。”
协同:三级联动高效“贷”动绿色发展
在云南保山,一条铁路专用线如巨龙般蜿蜒,贯穿蒲缥物流中心。站场内,集装箱整齐排列,电动卡车安静穿梭。从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如今,它已成为云南推动运输结构优化、践行绿色发展的一个标志性项目。
改变始于2022年。当时,云南瑞和锦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大瑞铁路蒲缥站及铁路专用线项目刚获批复。根据规划,这一项目的建成将显著降低区域物流综合能耗与排放,成为“公转铁”的绿色发展先锋。
农行云南分行第一时间主动上门,组成省、市、区三级联动的专项服务团队。“我们用一周就提供了完整的服务方案,启动绿色信贷优先办结机制,2.9亿元绿色贷款迅速到位,审批时长较常规项目缩减了2/3。”农行云南分行信用管理部专家马永蕊介绍。
云南瑞和锦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张琳对合作感触颇深。“不管是省行、市行还是县支行,整个团队的联动十分高效。我们的注册地在保山,之前寻找其他信贷支持时,遇到需要跨地域或层级沟通的情况,常会觉得信息链不完善,反馈也不够及时。但农行的三级团队联动起来,沟通和推进都很顺畅。”张琳直言。
走进如今的蒲缥物流园,列车轰鸣取代了卡车引擎的嘈杂,电动运输设备渐成新风景。目前,该园区已布局滇西12座智能补能站,打造超充枢纽(单站功率最高达400kW),护航170辆纯电重卡畅行中短途干线。累计节省燃油435万升,减少碳排放3113吨(相当于植树31万棵),单车年均降本18.59万元。“从用油到用电,我们正在全面变‘绿’。”张琳说。
绿色征途,永不止步。记者了解到,农行在同业中率先设立战略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成立绿色金融/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委员会,明确委员会成员部门,强化总分协同,共同推动全行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同时,农行也将绿色金融纳入全行“十四五”三大战略,将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作为绿色金融的重点领域,明确绿色金融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与保障措施。
展望未来,在“双碳”战略与生态文明建设同频共振的新发展阶段,农行“绿色金融创新”也将有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