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11月26日电(记者魏雨田)近年来,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正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11月25日,中国农业银行长三角创新发展协同会暨“123+”金融赋能科技创新专项活动在上海举办。
参会嘉宾表示,中国农业银行(以下简称“农业银行”)以精准金融服务赋能科创企业成长,同时借助科技力量升级金融服务模式;科技企业则通过技术创新为银行业转型提供支撑,双方形成“金融助科技、科技兴金融”的良性循环,共同为长三角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注入动能。
金融助力科技:全链条服务筑牢科创发展基石
科技创新的全生命周期,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持续护航。农业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王文进致辞表示,农业银行聚焦长三角重点产业转型与科创企业需求,已构建起精准适配、高效便利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数据显示,农业银行在长三角区域科技贷款余额超1.5万亿元,年增量达2500亿元,两项核心指标均走在同业前列,为区域科创提供了坚实资金保障。
架构先行是金融服务科创的基础。王文进透露,农业银行在长三角搭建起“服务中心+专业部门+专业支行”三级服务体系,打造科技金融专业支行超200家。
比如,农业银行上海市分行创新设立科技金融事业部、西岸联合科技金融实验室,揭牌张江科技支行等,形成三级联动架构;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在杭州市分行和嘉兴市分行增设科技金融一级部,G60科创走廊等区域布局132家科技支行,服务科技企业超2.2万家;农业银行宁波市分行设立“1+1+14”模式,创设甬江科创支行,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授信1300亿。
针对科技企业“轻资产、重研发”的特点,农业银行突破传统信贷评价逻辑,从“看过去”转向“看未来”。创新推出针对科技型企业专属评价模型,侧重考量企业创新性与成长性。农业银行公司业务部副总经理王凡举例表示,农业银行构建了专精特新小巨人贷、火炬创新积分贷、新兴产业赋能贷等特色产品矩阵,覆盖企业从孵化、研发到成果转化的全周期需求。
“科技金融在科技发展中具有发展价值、汇聚资源、放大财富的核心作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骆大进认为,将科技、资本、人才有机结合,才能转化为创新发展的第一动力,这正是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实践的核心逻辑。
科技助力金融:大模型驱动银行业服务升级
当金融机构全力支持科技企业时,科技创新也在重塑银行业态。上海库帕思科技首席执行官黄海清表示,银行业已成为大模型应用的先行者,国有大行更是深度布局,推动服务从内部赋能向流程改革演进。
农业银行在科技赋能金融方面已率先实践。据农业银行上海市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奚佳音介绍,上海市分行发布的“农业银行长三角科技金融数字地图”,基于大数据与实地调研构建科技企业全景透视系统,聚焦7类科创主体与十大新兴产业,实现企业分布、产业竞争力、分行服务网络的可视化呈现。其中,产业地图可展示集成电路、低空经济等赛道头部企业画像科技属性画像,为精准服务提供数据支撑。
黄海清团队梳理的银行业20个大模型应用场景显示,当前智能办公、客服等辅助功能已广泛应用,但挑战也同样突出,比如大模型“幻觉”、非结构化数据挖掘、合规安全风险等问题亟待破解,尤其复合型人才缺口,成为行业普遍难题。
对此,业内共识是构建高质量金融语料库与数据资产。黄海清提出,银行大模型要迈向深水区,需从辅助功能转向核心决策系统,这离不开方法论完善、高质量数据获取与复合型人才培养三大支撑。
金融科技双向赋能共绘长三角科创新蓝图
展望未来,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将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推进。王文进表示,农业银行下一步将聚焦两大方向:一是为长三角科技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全链条综合服务;二是持续深化与各级政府、优质企业、科研院所等多方合作,打造风险共担、平台共建的科技金融生态,全力支持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在区域协同层面,农业银行各分行已明确发力重点。农业银行安徽省分行加大科技贷款与制造业贷款投放,深化与长三角兄弟分行联动,服务长芯存储、维信诺等跨区域项目;农业银行宁波市分行聚焦甬江科创区建设,计划每年服务1200家以上优质科技企业,推动科创成果跨区域转化。“科技创新从来不是孤军奋战,银行要与科创企业同行,打造精准赋能新生态,坚持以生态赋能提供投、贷、债、租、汇、链一体化服务,激活科技创新从0到1再到100的蝶变。”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胡隽表示。
科技赋能金融的纵深发展,将成为下一阶段的核心看点。黄海清预判,未来银行业大模型将从辅助办公场景迈向信贷审批、智能营销、反洗钱报告生成等核心业务的决策层面。
金融与科技的双向融合正在重塑长三角科创生态。金融资本的注入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园”,AI等技术的应用让金融服务更高效普惠,最终形成“科技企业成长、金融服务升级、更多资本投入”的良性循环。这种融合不仅是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更是共筑长三角全球科技创新高地的必然选择,未来将有更多农业银行力量助力区域科创事业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