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晚间,中国平安(601318.SH)披露2025年中期业绩。上半年,中国平安实现营业收入5000.76亿元,同比增长1.0%;实现归母营运利润777.32亿元,同比增长3.7%;实现归母净利润680.47亿元,同比下降8.8%。保险资金投资业绩稳健,上半年非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为3.1%,同比上升0.3个百分点。报告期末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25.2%,较上年末上升21.1个百分点。
8月27日中午,中国平安举行了2025年中期业绩发布会。在发布会上,围绕影响利润口径差异的因素、新业务价值同比大幅增长的原因、下半年的主要配置方向等问题,中国平安管理层进行了详细解答。
三大关键因素影响利润口径差异
上半年,中国平安整体经营稳健,营业收入、归属于母公司股东权益、归母营运利润等重要指标均同比增长。不过,报告期内中国平安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8.8%。
在业绩发布会上,中国平安副总经理兼首席财务官付欣表示,造成利润口径差异的主要有三大关键因素:
第一是平安健康(平安好医生)并表带来的一次性会计影响。付欣提到,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平安并表了平安健康,由于一次性会计处理产生了34亿元的负面影响,影响净利润增速4.6个百分点。
第二是港股可转债估值波动带来的影响。付欣介绍,当公司股价上升的时候,在会计处理上可转债的估值反而会出现短期的下降,不过在可转债转股后,这个下降从全生命周期来看是不影响公司财务报表的。
第三是分类为其他综合收益(OCI)的股票投资资本利得未计入利润表。付欣解释称,公司配置的大量股票在会计分类上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这部分600亿元的资本利得未体现在利润表中。
付欣表示,如果对上述三个因素进行回算,中国平安的净利润将实现大幅度的两位数增长。她建议投资者减少关注短期投资波动,更多地关注营运利润这一反映保险行业真实经营能力的核心指标。
上半年,中国平安实现归母营运利润777.32亿元,同比增长3.7%。中国平安在半年报中介绍,由于寿险及健康险业务的大部分业务为长期业务,为更好地评估及比较经营业绩表现及趋势,公司使用营运利润指标予以衡量。该指标以财务报表净利润为基础,剔除短期波动性较大的损益表项目和管理层认为不属于日常营运收支的一次性重大项目及其他。
行业趋势、改革红利驱动寿险业务新业务价值增长
作为中国平安的支柱业务板块,寿险及健康险业务上半年表现亮眼。上半年,寿险及健康险业务的新业务价值(NBV)达成223.35亿元,同比大增39.8%。多渠道能力全面发展,上半年,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17.0%,代理人人均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21.6%。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59.72亿元,同比增长168.6%。银保渠道、社区金融服务及其他等渠道,贡献了平安寿险新业务价值的33.9%。
财产险方面,上半年平安产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718.57亿元,同比增长7.1%;保险服务收入1656.61亿元,同比增长2.3%;整体综合成本率95.2%,同比优化2.6个百分点;车险综合成本率95.5%,同比优化2.6个百分点,优于市场平均水平。
谈到寿险业务新业务价值的强劲增势,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郭晓涛指出,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行业趋势。在中国现在的低利率环境下,寿险已经进入黄金发展期,成为中产阶级以上的财富定制压舱石。在此基础上,寿险可以提供三重价值:第一重是财富的保值增值,第二重是对客户家人、对意外疾病风险的保障,第三重是医疗健康养老的增值服务。对于平安集团来讲,寿险业务正是通过这三重优势去持续推动业务发展,顺应行业趋势。”郭晓涛说道。
他表示,第二个方面是过去几年寿险业务“产品+渠道”的改革正在释放三重改革红利。第一重红利来自于多渠道策略,寿险业务过去只有一个代理人渠道,如今是代理人渠道、银保渠道、社区金融渠道多渠道能力全面发展。第二重红利是“产品+服务”的红利,寿险行业逐步进入到同质化竞争阶段,只有增值服务才能真正做出差异化来。平安寿险从4年前开始做“保险+医疗”“保险+健康”“保险+养老”等增值服务,有效驱动客户购买产品。第三重红利是科技赋能的红利,中国平安过去几年持续投入资源打造销售辅助工具,利用AI、数据分析帮助销售队伍获客、营销,持续提升转化效率。三重红利叠加,构成了寿险业务新业务价值高速增长的核心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