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9-12 22:55:50 股吧网页版
拓展增值服务头部险企加码“大健康”产品布局
来源:经济参考报

  随着上市险企半年报陆续披露,各公司“战略地图”也随之展现。上半年,在寿险保费保持较快增长、健康险与意外险承压的背景下,头部险企率先通过构建“医养结合”的大健康生态,打出差异化竞争牌。中国平安等企业以“支付方+服务方”双轮驱动,整合医疗、健康、养老资源,推动“产品+服务”模式深度融合,有效提升客户黏性与留存率,同时也为行业转型与社商融合提供新路径。

  医养大健康赋能差异化竞争

  从行业整体来看,今年上半年,预定利率调整期下寿险保费延续高增,但健康险、意外险保费增长承压。数据显示,2025年1至6月,人身险公司原保费收入27705亿元,同比增长5.4%。其中寿险为22876亿元、健康险4614亿元、意外险21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6.6%、增长0.1%及下降6.1%。在此背景下,有头部险企瞄准医疗健康养老服务,打出“差异化竞争牌”,其中一些成果已经显现。

  “金融的存量化、同质化的情况下,综合金融就能体现它的差异化优势,我们的医疗、养老,能够把客户的痛点,通过我们的服务有效解决。”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兼副总经理郭晓涛日前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代表支付方、整合供应方,提供最佳性价比的医疗健康养老服务,为我们的金融业务打造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这是我们的大战略。”

  郭晓涛将中国平安在医疗健康养老服务方面的整体布局总结为“四到”和“六最”。

  “四到”为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包括线上“到线”,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中心“到店”,上门健康管理服务“到家”,企业员工的健康管理服务“到企”。郭晓涛用一组数字展现了“四到”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成果:全国有超过3.7万家医院与中国平安合作,此外还有北大医疗集团旗下多家医院,内外部的合作医生超过5万人,这些是“四到”体系里面最核心的专业医疗资源。健康管理服务机构也获持续布局,据介绍,中国平安上半年医疗健康管理网络中新增约1000家健康管理机构,合作的药店较年初增加近5000家。“到线”方面,线上家庭医生人均每年被使用5次,AI辅助咨询准确率达到98%,“医健付”功能可以实现医保、商保一码直付,优化客户理赔感受。

  “‘四到’的服务体系,最终想实现的就是‘六最’,当我们看病的时候,我们会找到最合适的医生,在最合适的医院、用最适合的治疗方案,采用最适合的药物或者是药械,在客户最适合的时间,最终产生满意的客户体验和治疗效果。‘六最’是我们最终希望达成的目标。”郭晓涛表示。

  医养服务生态正在转化为与业务结合的成果。中国平安半年报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近63%的客户同时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提供的服务权益,其客均合同数约3.37个、客均资产管理规模(AUM)约6.14万元,分别为不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服务权益的个人客户的1.5倍、4.1倍。

  保险产品和医养服务成为客户留存的重要推动力。“今年以来各大险企产品迭代不断加快,旨在有效承接医保外溢的多元化医疗需求,拓展门诊责任、院外购药等保障范围和取消免赔门槛、突破公立医院普通部限制成为升级调整的主要方向。”招商证券研报指出,“险企大力发展的医养服务也有助于进一步创造客户交互,提升其黏性和留存率。”

  从中国平安分享的数据来看,“产品+服务”已为留客作出贡献,今年上半年,全集团接近2.5亿客户的留存率达到90%以上。“我们在留客体系里面,要做的是‘产品+服务’,也就是在今天这样一个金融行业越来越同质化竞争的时候,如何通过差异化的服务体系,加强客户在平安集团内部的黏性,提高他们的留存。”郭晓涛指出。

  横向来看,包括中国人寿在内的其他头部险企也在布局医养结合、活力养老、专业照护、候鸟旅居等综合解决方案。资本布局方面,中国人寿表示,旗下“大基金”持续发力,以500亿元的大健康基金、200亿元的大养老基金和100亿元的银发产业基金持续推进“保险+康养”生态体系建设。有行业分析师认为,头部险企的加码动作既反映其战略决心,也凸显大健康赛道已从布局期转入深度资源博弈阶段。

  商业健康险空间广阔

  在“大医疗”增值服务背后,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空间正在进一步打开。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健康险原保险保费收入达6223亿元,同比增长2.3%,机构预计未来仍有增长空间。尤其是消费者对于“好药好械”、更灵活的诊疗路径及更舒适的就医环境等新医疗需求的涌现,正成为推动商业医疗险提质、扩面、增效的重要因素。

  有机构分析师指出,以健康险为代表的保障型产品既能满足客户高杠杆率需求,又能为险企提供死差益,发展空间广阔。“从日本经验来看,医疗险作为典型的死差产品能有效缓解险企利差损压力。我们认为,国内现在正处于公立医疗体系改革关键期,居民对商业医疗险的需求被打开。”东吴证券分析师孙婷表示,险企可借助政策东风,构建“基础医疗(惠民保、百万医疗)+中端医疗+高端医疗”所组成的多方位产品矩阵,以满足不同客群的不同医疗需求。

  招商证券研报则指出,与基本医疗保险相比,商业医疗险具有保障范围广、保障额度高、理赔服务灵活等特点,主要分为G端政府业务、B端企业业务和C端个人业务三大类。2024年我国健康险保费突破9700亿元,其中商业医疗险保费增速预计超10%,规模有望首次超过过去健康险的第一大产品重疾险。但是相较于医疗消费的快速增加,目前商业医疗险在降低居民卫生支出负担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依然有限,2023年我国商业健康险赔付额近4000亿元,其中医疗险赔付额约2700亿元,占直接医疗费用的比重仅为7%左右,医疗保险赔付支出作为创新药械多元支付的主要来源,亟须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中发挥更重要作用。

  从现有数据来看,中端医疗险规模仍有提升空间。“2024年健康险保费规模9775亿元,中端医疗险规模占比达9.7%,不到1000亿元规模。”孙婷认为,基于公众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强,中端医疗险的需求持续攀升。目前中端医疗险市场方兴未艾,仍有极大空间。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对医保外医疗资源有需求的群体不断增多,意味着未来中端医疗险将成为市场上的主要医疗险需求之一。

  在居民多元化医疗需求增加、商保意识加强,叠加保险公司产品转型升级、医疗险供给加快,以及医保数据共享、丙类药品目录等政策进程加快的多重利好之下,商业医疗险发展或将提速。招商证券研报综合行业数据测算指出,若2025年至2027年行业人身险保费维持10%增速,商业医疗险保费增速提升至20%,对应今后三年的医疗险保费规模分别为5512亿元、6614亿元、7937亿元,累计增量将超3000亿元。更为重要的是,在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社商融合已然是时代的需要。

  在此基础上,多元化、差异化服务为保险产品“锦上添花”,成为一众头部险企的重要战略选择。“我们的医疗服务、健康服务和养老服务,是针对现在中国进入长寿时代、我们的客户未来5到10年的刚需所设计出来的服务体系。这一系列的服务体系,能真正有效地帮助客户,不仅仅只是看寿险产品的投资回报率,同时要看它的保障范围,再看它所提供的服务,才能真正吸引客户。”郭晓涛说。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