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1-26 22:06:40 股吧网页版
机器人闯祸也有人买单了!保险巨头密集推出具身智能保险 千亿元市场带来新机遇
来源:华夏时报网

  在“万物皆可保”时代,人形机器人爆发催生的千亿级新市场和风险管控难题,让头部保险巨头瞄上了这块新业务。

  今年9月份以来,平安财险、太保财险、人保财险等头部机构密集推出具身智能专属保险产品,覆盖机器人本体损失、第三者责任、网络安全、数据泄露等多个维度。从推出至今两个月时间,这些主要针对人形机器人的保险方案投保情况和理赔案例如何呢?

  “当人形机器人真正迈入商业化落地阶段会面临多重风险,比如机器人自身的损坏风险,以及交付后可能出现的伤人、损毁财物风险等。保险机制能够有效分担和化解人形机器人潜在风险,帮助制造商、运营商与用户更好地承担责任,进而降低参与者的风险顾虑。但机器人保险属于新兴赛道,长期且系统的事故与赔付数据严重匮乏,所以目前我们也是对不同的人工智能企业产品设计不同的方案,并非标准化保单,理赔案例暂时还没有。”11月26日,一家头部险企相关负责人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中国信通院最新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数据,人形机器人未来在生产制造、社会服务、特种作业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到2035年我国整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千亿元,这一新市场也为保险机构带来了新业务。

  头部险企密集推出保险方案

  今年9月26日,中国太保产险宁波分公司推出专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应用设计的保险专属产品“机智保”。据太保产险方面介绍,该产品在设计上具有三大核心创新,场景全覆盖,贯通“产、销、租、用”全链条的风险保障样板,强化产业链韧性;保障一体化,以“风险拟人化”理念实现本体损失、第三者责任与自身财产损失的一体化保障,实现广谱化与精细化并存;期限灵活化,突破传统年度保单限制,支持按天、周、月投保,精准适配多样化的商业场景,展现保险服务的敏捷性与温度。

  与此同时,人保财险也推出了一款具身智能综合保险产品,打造“机器人本体损失险+第三者责任险”的双轨保障布局。根据该产品方案,在机器人本体保障上,覆盖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及碰撞、坠落等意外导致的设备损坏,同时纳入网络安全事件、操作异常引发的系统崩溃与硬件故障赔偿;在第三方权益保障上,针对外卖机器人致行人伤害、手术机器人医疗意外、工业机器人损害第三方设备等场景,提供依法赔偿与纠纷调处服务。

  平安产险也推出了“具身智能综合金融解决方案”,该方案发挥平安集团综合金融优势,为具身智能企业提供全面保障:包括场景化的风险保障、生产经营保障和研发创新支持、行业研究赋能和产业资本支持等,相关服务涉及平安集团旗下的多个子公司。

  “当下机器人应用有三大痛点——不敢用、怕用坏、赔不起,这也是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现实瓶颈。而作为经济的稳定器和产业的润滑剂,保险业责无旁贷,从行业本身而言,我们也是人工智能应用的最大场景之一,加速科技保险产品开发与面世也是行业的自身需求。”平安产险具身智能保险产品相关研发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作为具身智能产品爆发“元年”,大量的人形机器人已经进入了人流密集的商演等场景,相关的风险也如影随形。

  对此,德壹机器人创始人张春光分析指出,在人形机器人的市场推广和使用过程中,用户尤为关注其安全保障。

  “我们的机器人出口到了海外,如欧洲、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客户要求一定要购买相关保险才能在市场上实际应用,这客观上也推动了保险公司加速推出保险产品。”张春光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11月24日,数字华夏公共关系与政府事务部总经理吴为分析指出,人形机器人主要有两方面的风险:一是自身的损坏,二是导致周边环境人伤或物损。

  “当机器人进入人类社会,它开始跟人有接触、有交流、有互动,就会产生风险。我们的一个机器人前段时间在跳舞的过程中把腿摔断了,还有一个机器人走着走着就把人撞了。”上海一家机器人生产企业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

  据第三方机构预计,具身智能的国内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并有望在2027年达到1.25万亿元。因其多元场景适用性,人形机器人可在多领域填补劳动力缺口,比如在工业场景下的焊接、喷涂、装配、搬运;特种应用场景下的采掘、维修;高危环境下的搜救、巡查和排爆等。尤其是在服务场景下的养老服务辅助、按摩、护理等备受期待。

  险企如何应对机遇与挑战

  就如新能源车险催生出千亿级保费市场一样,在业内人士看来,未来具身智能的保险也会呈几何级数增长。但是新能源车险有传统燃油车数十年积淀的风险因子作为定价参考,而具身智能保险则需要新的数据积累,虽然机遇很大,但挑战难度更不小。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具身智能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不止如此,据行业人士分析,企业还有可能面临技术标准风险,人工智能与具身智能均属于前沿技术领域,目前缺乏完整、统一的国际标准或行业标准,导致产品存在兼容性和安全隐患问题。”一家中型产险公司精算部门负责人王亮(化名)对本报记者坦言。

  在王亮看来,之所以头部巨头敢于“尝鲜”,除了本身的承保实力外,还有整个集团层面对于人工智能行业的了解与应用也要高于全行业。

  具体来看,具身智能保险付点可谓相当细化。《华夏时报》记者也梳理三家保险巨头推出的方案获悉,对于直接面向市场的具身智能终端产品,一旦产品出现问题,相关企业涉及产品质量责任、售后服务处理与向零配件供应商追责的风险;具身智能设备及其AI算法会收集用户行为数据、环境数据、交互数据等多种类别的数据,并涉及数据的加工处理、使用、跨境传输等,导致具身智能企业可能面临数据合规与跨境流动方面的法律挑战。另外,在研发中若嵌入歧视性代码,会在人员筛选、公共服务等场景造成不公平对待;部分机器人若未设置底层安全逻辑,可能因程序缺陷或不当操控出现伤害人类的行为。

  “车险凭借多年沉淀的海量历史数据,早已实现精准定价——保险公司会整合车主过往出险记录、车辆型号及使用性质、行驶区域、行驶里程等多维度数据,再结合车主驾驶行为等因素,对车险保费进行精细化核算,而机器人保险目前完全不具备这样的数据基础。”王亮称。

  此外,网络安全险、数据责任险、业务中断险等也已纳入机器人保险范畴。当前,网络信息安全风险持续加剧,具备数据采集、远程控制和云端交互功能的联网机器人,已成为黑客攻击的重点目标。一旦发生数据泄露、系统被控或恶意指令注入等情况,轻则侵犯用户隐私,重则导致人身伤害与重大财产损失,而传统财产险和责任险无法覆盖这类新型风险。

  平安产险机构代理部客户总监江致远举例指出,研发过程中若嵌入歧视性代码,会在人员筛选等场景造成不公;若未设置底层安全逻辑,可能因程序缺陷或不当操控伤害人类,违背以人为本的伦理底线。

  不过,从中央到地方,对于人工智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护航,也提出了具体的措施。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人工智能+”行动,重点支持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的研发与应用;今年5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将推动研发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新兴领域的保险产品,切实为企业创新发展保驾护航。地方层面,保费补助等举措有效降低了相关企业的投保成本,今年6月,宁波市发布《促进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探索设立人形机器人应用险,对保费费率不超过3%的投保企业,给予不超过实际缴纳保费金额80%、最高200万元的补助。

  而保险业也提出针对性破解方案。具体来看,一方面是需开发算法责任险、系统失效险等新型险种,建立动态保费机制,将软件升级、人机交互等特殊因素纳入保障;另一方面,可通过建立行业风险数据库实现精准定价、开发模块化产品满足差异化需求、引入区块链技术提升理赔效率。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