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何奎)金融监管总局日前印发《关于加强非车险业务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后,险企火速响应。
上海证券报记者近日获悉,中国人保、平安产险、太平财险已经就落实非车险“报行合一”进行相关工作部署,主要措施包括成立非车险“报行合一”专项工作组织;积极推进条款备案、系统改造;降低保费规模、业务增速、市场份额的考核权重等准备工作。
《通知》被业内视为监管部门强化非车险“报行合一”的重要举措。该《通知》从优化考核机制、加强费率管理、严格条款费率使用等方面规范财产保险公司非车险业务,要求合理设置非车险业务预定附加费率和手续费率水平,严格执行经备案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推动非车险业务理性竞争、降本增效、提质扩面。
“报行合一”是指保险公司应严格执行经备案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确保备案内容与实际经营行为完全一致。此前,“报行合一”已在车险领域和人身险银保、个险等渠道深化实施并取得显著成效。例如,财险公司综合成本率降至近10年最低水平,费用率更是创20年来新低,行业内生发展动力持续增强。
《通知》下发后,中国人保、平安产险、太平财险还分别细化了“报行合一”落实工作。例如,中国人保对现有非车险产品和条款进行全面梳理和系统性评估,率先启动企财险、雇主责任险和安责险产品改造与定价模型升级;平安产险将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合理降低保费规模、业务增速、市场份额的考核权重,强化合规经营、提升质量效益、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考核权重;太平财险根据监管、协会要求积极推动非车险“见费出单”,目前系统内多地已对此项系统功能进行改造升级并上线。
当前,非车险业务的快速发展伴随着承保不规范、费用过高、持续亏损等问题,影响了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业内人士认为,保险公司落实“报行合一”可以有效降低费用成本,进而提升保险公司承保盈利能力。
国金证券发布研究报告表示,近年来非车险行业持续高额亏损,近五年累计亏损约400亿元,主要源于非车险市场标准化程度较低,部分险企为抢占市场,通过高费用、低费率等方式恶性竞争,本次“报行合一”通过费率合理化、费用规范化、“见费出单”等举措,有望推动行业竞争格局改善与费用率大幅下降,头部险企具备品牌、渠道、数据、定价、服务等多重优势,市场份额与盈利能力有望双升。
东吴证券非银金融研究团队发布研究报告表示,车险业务自2018年开始执行“报行合一”,目前扩展至非车险,将覆盖财险所有业务。“我们认为,非车险‘报行合一’将显著规范行业费用投放,改善整体盈利空间,头部公司将更加受益。”
华泰证券研报认为,2019年以来头部三家财险公司(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财险)的加权平均非车险COR(综合成本率)一直大于100%,非车险平均处于亏损状态,车险为财险公司主要利润来源。分险种看,非车险中,企财险、责任险、信用保证保险承保表现偏弱,农险、意外及健康险表现相对较好;企财险和责任险经常表现为亏损,或主要因为费用率过高。
严格执行非车险“报行合一”对保险公司盈利改善有多大影响?
据华泰证券测算,非车险“报行合一”有望压降非车险费用率,改善财险公司整体承保表现。例如,平安产险、太保财险、人保财险的COR分别有望下降0.2、0.8、0.9个百分点,整体承保利润有望提高16%、58%、76%,税前利润有望提高5%、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