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商业银行纷纷将业务重心转向小微企业经营贷领域。记者了解到,近期,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江苏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相继推出年化利率3%及以下的经营贷产品,利率水平较前期明显下探。
国有大行中,交通银行的个人经营性贷款优势显著:最高额度达1000万元,最低年化利率2.2%,授信期限最长10年,为有大额、长期经营资金需求的客户提供了有力支撑。
建设银行针对细分行业客群推出“商户云贷”“首户快贷”“云税贷”“商叶云贷”等小微信贷产品,年利率低至3%。据建设银行客户经理透露,申请该产品需满足多项基本条件:企业完成工商登记并保持正常经营状态、信用状况良好,同时需持有建行金融资产(包括存款、理财等)。
工商银行针对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推出了“经营快贷”,期限最长12个月,最高额度50万元,年化利率3%起,为小微群体提供了便捷的融资选择。
股份制银行方面,招商银行的抵押类经营贷表现突出。其抵押经营贷利率最低2.3%,支持房产有贷款情况下的二次抵押,最高额度达2000万元,贷款期限为20年内循环使用。另一款“生意抵押贷”年化利率(单利)低至2.7%起,最高可贷2000万元,从申请到放款最快仅需3个工作日。
部分城商行也积极布局这一领域。例如,江苏银行的抵押经营贷最高额度达2000万元,期限最长10年,年化利率低至2.5%。徽商银行7月4日公告显示,针对使用“e付扫码付产品”的收单商户,推出用于日常经营周转的个人经营性贷款,额度最高30万元,利率低至3%,期限3年。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杨海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银行竞相降低经营贷利率是一种阶段性营销策略,一方面,是响应宏观调控政策,推进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另一方面,是商业银行基于细分市场的研究,抢抓优质资产和客户的举措。
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银行竞相降低经营贷利率,可缓解小微企业融资贵问题。但是可能催生“资金空转”风险,个别企业将低息贷款用于理财套利的现象也值得警惕。
杨海平提醒道,这类产品是短期吸引客户的营销手段,但从风险经营和监管规制角度看,违背风险定价规律的超低利率缺乏可持续性。
在利率下调之外,差异化竞争是银行吸引小微企业客户的关键。田利辉提出三大方向:其一,开展场景化服务,嵌入汽车供应链金融、农产品溯源贷等产业链场景,提升客户黏性;其二,借助科技赋能,利用AI风控模型实现“秒批秒贷”,降低运营成本;其三,构建服务生态,提供“信贷+保险+税务”综合服务,强化客户价值挖掘。
杨海平则从定价逻辑与服务升级角度补充道,银行需兼顾客户综合贡献度与风险定价原理,在优化服务上实现三层进阶:基于数字化平台提升客户体验,在信贷基础上拓展非信贷金融服务,进而加载特色化增值服务,打造“服务+赋能”的新型合作模式。
田利辉建议,利率下调的同时,银行需构建“动态平衡”的风险控制体系:一是基于客户信用等级与行业景气度实施分层定价,形成动态调整机制;二是通过交易流水分析与实地走访结合,实现资金流向的穿透式监管;三是善用永续债、可转债等工具补充资本,对冲利差收窄压力,为业务可持续发展筑牢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