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存款利率持续走低,兼具“保证利益”与“红利分配”的分红型保险产品逐渐成为市场新宠,各大险企纷纷转型分红险赛道。作为检验分红险产品收益高低的核心指标,分红实现率向来备受保险消费者关注。随着分红险分红实现率披露接近尾声,各家险企成绩单也一并出炉。10月20日,北京商报记者梳理了各家险企最新的分红险分红实现率,一探究竟。
红利实现率有所回暖
随着银行存款利率的持续走低,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一降再降,分红险的“保底收益+浮动收益”模式在当前环境下优势凸显。在购买分红险过程中,消费者最关心的是分红实现率,也称作红利实现率。
分红险红利实现率是衡量分红型保险产品实际分红与演示预期之间匹配程度的指标,计算方式为分红期间实际派发的红利金额除以销售利益演示红利。也就是说,如果分红实现率高于100%,则意味着相关产品的分红情况好于销售时的演示情况。
当前,分红险分红实现率披露已经接近尾声,10月20日,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超70家人身险公司披露了2024年度的分红险分红实现率。实际上,这是保险行业第三次公开披露分红险的红利实现率。2023年,原银保监会下发《一年期以上人身保险产品信息披露规则》,首次要求保险公司从2023年6月30日开始披露分红险的红利实现率,之后各险企开始公布2022年、2023年分红险的红利实现率。
整体来看,分红实现率表现优于上一年度,较2023年度分红实现率集中在25%—50%的情况有大幅改善,还有不少在售产品的红利实现率甚至超过了100%。
北京工商大学中国保险研究院副秘书长宋占军表示,2024年度分红实现率上升,主要原因是保险公司积极进行资金运用,在资本市场回暖的过程中获取了较高收益。投资端的收益为承保端提供分红的基础。
从监管的维度,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分析,监管放宽分红上限并允许灵活设定分红水平,释放险企分红潜力。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今年6月,监管部门下发了《关于分红险分红水平监管意见的函》,将分红型产品的分红浮动水平与监管评级挂钩,监管政策相较此前有所宽松。
不同机构、不同产品差异大
虽然保险公司整体分红实现率有所提升,但不同险企表现也有较大差别,同一险企不同产品也有较大差别。
综合来看,一些头部险企的整体分红实现率给市场带来了惊喜,新华保险超60款产品红利实现率达到或超过100%;平安人寿2024年9月后上线的约10款产品分红实现率均达到了100%;中国人寿个别产品分红实现率达到了138%。中小险企队列中,大家养老4款产品分红实现率均达100%;招商信诺人寿有14款产品分红实现率超过或达到100%,并且,该公司绝大多数分红险产品的分红实现率均达到或超过了75%。
可并非所有保险公司都能提供较高分红,如华汇人寿表示,根据公司分红保险业务的实际经营情况,公司分红型产品2024年度不进行红利分配。信泰人寿20多款产品中,仅3款产品分红实现率超过了50%,其余大部分产品分红实现率为27.5%。
有保险销售人士指出,因为分红险的浮动利益本身是不保证的,所以分红实现率为零也在合同约定合理范围内。
此外,从新旧产品的维度分析,大部分老产品分红实现率依然在25%—50%之间。相对来说,新产品的分红实现率相对更高。业内人士指出,这主要是由于老产品演示利率普遍高于新产品,可以理解为分母更大,分红实现率自然会更低。2024年以来,预定利率为2%的分红型产品大量上市,这些新产品演示红利普遍降低,因此更容易实现较高红利实现率。
如何挑选分红险
保险分红实现率是客户选择保险产品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产品分红实现率的高低,对消费者有何参考价值?
实际上,分红实现率是一个比例系数,反映的是“实际与演示”的比例关系,不是直接等同于“绝对红利金额的高低”。而分红利益部分取决于演示水平和分红实现率两个因素。可分两方面看,如果演示水平一致的产品,分红实现率高的那个,获得分红利益更多;但是演示水平不一致的情况下,分红实现率较高的那个产品不等于分红险的分红利益一定高,只能说明保险产品的实际分红水平与销售时演示水平趋于一致。
宋占军也表示,分红实现率是保险公司投保时提供的参考红利,如果保险公司销售时提供的红利基准较低,保险公司可能会实现一个较高的分红实现率,但总体收益率不一定高。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在购买分红险时,更需要关注保险公司的经营实力和投资能力、过往的分红水平。王鹏提到,消费者需以分红实现率为重要参考,但更应聚焦公司长期稳健性、经营实力和投资能力、产品条款合理性及附加服务价值,构建理性决策框架。
也有业内人士提示,消费者不能只看保险公司当年的分红实现率,需要关注公司多年的历史数据;同时,关注分红险保证部分的现金价值,以及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风险综合评级等长期经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