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金融监管局、银行业协会发声推进银行业“反内卷”,要求银行遵守自律机制约定、落实相关利率政策、构建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等,引导银行业回归更加理性和健康的竞争状态,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去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之后,“反内卷”在多个领域稳步快速推进。“内卷式”竞争与新发展理念,与高质量发展格格不入,必须坚决破除。从银行业来看,受内外部环境影响,“内卷式”竞争在多个领域有所体现,负面影响不容忽视,需要银行业自身主动谋变,强化金融监管和行业自律协同,与市场监督形成合力有效“反内卷”,推动银行业高质量发展和高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银行业“内卷式”竞争在多个领域有不同表现。首先是高息揽储和低息放贷,这也是“内卷式”竞争集中的领域。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就规范存款竞争出台多项举措,但仍有个别银行以高息揽储来提高存款市场竞争力。同时,个别银行简单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来吸引融资客户。其次是高返佣。为稳定市场占有率或者吸引客户,银行在房贷、车贷等业务发展中通过返高额佣金等方式开展中介合作,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再次是为了“冲时点”。在月末、季末等时点表现得更明显,银行和客户合作通过“购买存款”等方式,以实现特定时点经营指标有效完成。最后是放松风控要求。为拓展市场,个别银行弱化贷款的信用风险管理要求,信贷资金没有有效流向高效利用的领域。
银行业“内卷式”竞争是多种因素影响下出现的。从宏观方面看,全球经济增长面临压力,影响包括我国在内的经济增长。为稳定经济增长,货币政策降息,低利率环境下银行业净息差收窄。从行业层面看,银行业净息差大幅下降,稳定收入利润压力较大,加上金融服务同质化特点突出,从而简单采用价格战开展市场竞争。从机构方面看,部分银行难舍“规模情结”“速度情结”,绩效考核机制设计不科学,以业务规模、增速为核心指标,导致员工通过低价格、高返佣等营销手段笼络客户。从客户方面看,企业和个人对利率变化的敏感度增强,在不同银行金融服务可替代性较强的情况下,价格成为一个重要的决策因素,从需求侧推动银行业开展“内卷式”竞争。
“内卷式”竞争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银行业开展“内卷式”竞争降低银行资产端收益率,提升负债端成本,加大净息差下行压力。这不仅不利于银行业自身可持续发展,也对银行业持续服务经济社会带来负面影响。银行机构简单通过扩大规模开展同质化竞争,难以满足需求主体的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同时,在信贷领域缺少有效创新的情况下,“以量换价”的竞争模式容易引发资金流向套利领域,科技创新等主体资金需求无法有效满足,不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影响货币政策传导和调控成效。不仅如此,在“内卷式”竞争中,银行贷款“三查”不到位,积累信用风险,增加经济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就银行内部而言,扭曲的绩效考核机制让员工承担不必要的业绩压力,基层员工背负考核压力更易于出现违规行为。
面对银行业“内卷式”竞争,需要多方采取措施加以破除。首先是银行业自身需要端正发展理念,依法合规开展经营,杜绝“规模情结”“速度情结”,规范与中介机构合作,自觉维护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面对市场环境和客户需求变化,银行需要加大调查研究力度,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力争为各类主体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提升定价能力,根据客户资信状况合理确定利率水平。完善内部绩效考核机制,为基层员工减负,赋能一线员工,更好服务客户。其次是金融监管要严格监管,出台“内卷式”竞争负面清单,重点整治价格战,通过专项检查等及时发现并严格惩处“内卷式”竞争。再次是有效发挥银行业协会、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的作用,完善自律公约,以行业共识推动银行业回归良性市场竞争。最后是强化外围监督,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加强对银行业金融服务和市场竞争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