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反馈截止9月3日。其中,《办法》取消个人办理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需“了解并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的硬性要求,这一显著调整引发广泛关注。
提供清晰操作指引
《办法》围绕金融领域客户尽职调查流程、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受益所有人识别等方面,提出多项细化要求,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清晰的操作指引。
值得关注的是,相较于2022年版监管规则,《办法》删除了旧版第十条“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自然人客户办理人民币单笔5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1万美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的,应当识别并核实客户身份,了解并登记资金的来源或者用途”的规定。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高政扬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此举是通过“差异化管理”平衡效率与安全,既能提升客户体验,简化大额现金存取流程(无须额外提供资金来源或用途说明),提高办理效率,也体现了监管向“风险为本”模式转变——强化对高风险客户及交易的审查,简化低风险业务流程,以此优化监管资源配置,在防控风险的同时提升金融服务可及性。
《办法》明确规定,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及从事汇兑业务的机构,在办理为客户提供现金汇款、现钞兑换、票据兑付、实物贵金属买卖、销售金融产品等一次性金融服务,交易金额人民币5万元以上或外币等值1万美元以上的,应当开展客户尽职调查,并登记客户身份基本信息,留存客户有效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的复印件或者影印件。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杨海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办法》的出台明确了各类金融机构在尽职调查、资料保存等方面的行为规范,强化了跨机构标准的统一,推动建立覆盖账户开立、交易监控的全周期监测体系,加强对异常交易和资金异常流动的监测,对遏制洗钱和恐怖融资活动将发挥关键作用。
高政扬补充表示:“对银行而言,这将推动其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风控’。一方面,需构建客户风险分级体系,对高风险客户实施强化尽职调查;另一方面,可借助技术手段优化低风险客户的服务流程。短期内可能推高合规成本,但长期来看,标准化流程将有助于降低操作误差,提升风险识别的精准度。”
反洗钱政策接连发布
《办法》的制定主要基于三方面考量,一是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细化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及身份资料、交易记录保存要求;二是满足反洗钱国际评估应对需求;三是提升金融机构尽职调查工作实效。
在《办法》出台前,监管部门已针对细分领域密集出台反洗钱规则。8月1日起,《贵金属和宝石从业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正式生效,规范该领域相关工作;更早之前,中国人民银行就《关于落实〈金融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监督管理办法〉有关事项的通知》《社会组织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等公开征求意见。
高政扬认为,这些政策密集出台,既体现了监管体系的持续完善与风险防控精细化,通过针对性要求提升监管精准度,也构建了覆盖金融、贵金属、社会组织等多领域的网格化防控布局,形成跨行业风险联防机制。这将推动金融机构提升反洗钱合规能力,长远来看有助于增强其风险管理水平,夯实金融市场稳健性与可持续性。
从行业角度,高政扬建议,银行可通过技术赋能与流程优化平衡短期合规成本与长期风险防控,借助智能化工具开发交易监测系统,降低人工成本;实施分层管理,对高低风险客户差异化施策,避免资源浪费;将合规培训纳入战略,培养复合型风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