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正式对外公布。
政策发布后,多家商业银行迅速响应,纷纷发布公告表示,将严格依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有序推进相关政策的落地实施。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一系列针对性支持举措的落地实施,将有助于优化和扩大服务消费供给,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预计两项贴息政策效果叠加,将对商业银行业务产生结构性影响,并推动个人消费贷款规模稳步增长。同时,服务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有望加速释放,餐饮、零售、文旅等行业的对公贷款余额有望提升,进一步带动供应链金融、结算等综合服务需求增长。
积极行动落实政策
《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明确,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居民个人使用贷款经办机构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不含信用卡业务)中实际用于消费,且贷款经办机构可通过贷款发放账户等识别借款人相关消费交易信息的部分,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政策。
《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发布后,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浙商银行、广发银行等纷纷发布了关于落实个人消费贷款实施贴息的公告,并表示,将有序开展个人消费贷款贴息相关工作,将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自2025年9月1日起,针对符合政策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开展财政贴息工作。
对于具体办理操作指引等实施细则和相关问题解答,上述银行均表示,后续将通过银行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网点等官方渠道进行发布。同时,多家银行还明确,在办理个人消费贷款贴息业务过程中,不收取任何费用。请消费者通过官方渠道获取信息,谨防不法分子以各种形式进行诈骗。
在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方面,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也发布了相关公告。例如,农业银行公告提到,将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对符合要求的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等8类消费领域的服务业经营主体,于2025年3月16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间与农业银行签订贷款合同,并获取的合规用于改善消费基础设施、提升服务供给能力的贷款,进行贴息支持。并将优化办理流程,简化办理手续,匹配优惠信贷额度,推动政策尽快实施。
“银行积极落实贴息政策,反映出其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快速响应能力、市场化经营的灵活性以及服务实体经济的导向性。”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两项贴息政策的叠加形成了“供需双轮驱动”的协同效应,个人消费端通过降低信贷成本释放汽车、家居等大宗消费需求,为服务业经营主体创造订单增量。服务业企业端则通过贷款贴息缓解融资压力,提升产能与服务供给能力。二者形成“消费需求扩张—企业营收改善—就业岗位增加—居民收入提升—消费能力增强”的正向循环,共同疏通经济内循环堵点。
带来业务增长机会
从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来看,业内人士认为,实施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将利好信贷尤其是经营性贷款的恢复,利好商业银行和宏观流动性。同时,由于贴息贷款经办银行主要是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所以利好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市场占有率提高。
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两项贴息政策给银行带来了业务增长机会,消费金融和普惠金融将成为增长引擎。在信贷结构方面,零售和普惠贷款占比有望上升,区域布局向中西部服务业倾斜。
在薛洪言看来,贴息政策为银行带来的业务增长机会集中在三个维度:一是消费信贷市场的结构性扩容,绿色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车等政策倾斜领域有望成为新增长点;二是对公客户基础的夯实,通过贴息政策深化与中小微服务业企业的合作,提升客户黏性;三是零售与对公业务的协同联动,例如围绕“个人消费贷+商户经营贷”设计综合金融方案。
“在两项贴息政策助力下,银行有望在拓展消费金融、服务业主体对公贷款方面,发掘新的增长点。但同时,这也对银行提出了新的挑战,即在业务提速的同时,需要强化对消费金融、服务业主体对公贷款的全流程风险管理,特别是针对贷款用途的管理。”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杨海平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薛洪言认为,在落实贴息政策的过程中,银行业需从三方面做好工作:一是强化系统支撑,借鉴川渝试点经验升级信贷系统,实现贷款账户与消费场景的动态绑定,通过与第三方数据平台(如发票、物流系统)对接验证交易真实性,严防套利风险;二是优化业务流程,简化贴息申请手续,确保政策红利直达市场主体,同时针对不同区域消费能力差异,灵活调整授信策略,配套就业数据等增信措施;三是加强风险防控,在扩大信贷投放的同时,严格执行风控政策,确保资产质量稳定,避免因政策激励过度放松风控标准。
田利辉表示,银行应深化数字化风控,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