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8-19 00:15:41 股吧网页版
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将实施 银行消费贷利率仍维持在3%以上
来源:证券日报

  距离9月1日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正式实施仅剩两周时间,该项政策的落地细节与市场动态持续引发关注。

  《证券日报》记者近日走访北京地区多家银行网点了解到,尽管各银行已密切跟进政策并发布相关信息,但涉及具体实施细则、资金监测规范等操作指引尚未下达,各网点目前均在等待总行或上级部门的进一步部署通知。

  在利率层面,当前各家银行消费贷利率底线仍稳定维持在3%以上。多家银行个贷经理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此次贴息将通过财政预拨资金方式落实,由贷款经办机构在向借款人收取利息时直接扣减贴息金额,并非直接下调贷款合同约定的实际发放利率。

  银行网点

  暂未收到执行细则

  《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发布后,六大国有银行及多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纷纷响应,相继发布落实个人消费贷款贴息的公告——自2025年9月1日起,将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对符合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开展财政贴息,具体操作细则后续将通过官方渠道公布。

  根据《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规定,消费贷贴息采用“先拨后贷”模式,由财政部门预拨贴息资金,贷款经办机构在向借款人收取利息时直接扣减贴息金额。从贴息标准看,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按符合条件且实际用于消费的贷款本金计算),且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政策执行期内,每名借款人在一家经办机构可享受的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对应符合条件的消费金额30万元),其中单笔5万元以下贷款的累计贴息上限为1000元(对应消费金额10万元)。

  围绕财政贴息的具体发放方式、银行实施流程等关键问题,记者近日走访北京地区多家银行网点发现,各银行网点虽已关注到政策发布信息,但均表示尚未收到总行或上级部门下发的具体执行细则,当前处于等待部署阶段。

  中国银行北京某支行个贷经理向《证券日报》记者解释:“贴息政策虽明确9月1日起实施,但具体操作方案尚未最终确定。该政策仅适用于规定的消费用途,借款人需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并满足条件后,方可享受贴息优惠。”

  招商银行北京某支行个贷经理也提到,目前消费贷贴息仍停留在国家政策层面,银行端的具体贷款政策、申请流程、审核标准等尚未发布,具体执行办法需等待总行进一步通知,建议客户通过银行官网或官方微信公众号关注最新动态。

  记者了解到,工商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光大银行、浦发银行等多家银行的北京地区网点,当前均未收到上级部门关于贴息政策的执行通知,尚无法为客户提供具体的办理指引。

  对零售信贷

  形成量价支撑

  关于消费贷的利率与额度,《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明确:贷款经办机构可依据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及相关信贷管理规定,自主开展差异化授信,合理设置贷款额度、期限和利率,自主决策放款条件并及时放款,且贷款合同利率需符合相应利率自律约定。

  记者走访发现,当前各家银行消费贷利率均稳定在3%以上。中国银行北京某支行个贷经理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我行个人消费贷利率最低可至3%,最高额度50万元,具体需根据客户工作单位等资质情况综合核定。”

  招商银行北京某支行个贷经理则表示,按照监管要求,该行当前个人消费贷的最低可申请利率为3.05%,最高额度30万元。

  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称,此次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直接补贴居民及消费相关领域经营主体,有助于发挥杠杆作用,对零售信贷形成量价支撑。本次1%的贴息利率能明显降低居民端融资成本,提振消费贷需求。

  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则认为,未来消费贷利率走势呈现阶段性特征:短期内,贴息政策会压低实际利率,但受银行净息差约束,降幅有限;中长期看,利率将围绕实体经济回报率波动,呈现“稳中微降、结构性优化”态势,政策或转向定向支持,避免过度宽松引发市场泡沫。

  王一峰同时强调,后续需重点关注贴息贷款投放使用的合规性。此次政策文件已明确,资金须严格限制违规使用,违规者可能被纳入个人征信记录。但政策落地后,仍有三方面风险值得警惕:一是存量按揭利率目前稳定在3.1%左右,贴息后的消费贷和经营贷利率均低至3%以内,需防范低息贷款置换高利率按揭贷款,导致按揭早偿率上升;二是个人消费贷和经营贷借贷成本显著降低,叠加近期股市赚钱效应,需防止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三是经补贴后的低利率虽未与居民负债端成本形成倒挂,但与外币资产收益率存在价差,需警惕跨币种套利行为。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